《曾文正公家书》是晚清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影响深远的作品,为世人修身、教子的经典读本。编者以李鸿章、李瀚章兄弟编校的光绪己卯年(1979年)传忠书局刻本《曾文正公家书》为底本,采用简体横排,新式标点,完整收录,绝无删节。更加在原书内容基础上,补充曾国藩家人对应的来信,形成了这本《曾文正公家书》(增补版)。随书附赠《曾文正公家训》(增补版)。 全书集结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前后撰写的致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辈的家信,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发,可谓事无巨细,一皆覆载。 增补的家人来信,综合参考了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版《湘乡曾氏文献》、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版《湘乡曾氏文献补》、海南出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十月庚午(28)日这天,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聚集在许昌附近颍阴曲蠡(今河南临颍)的繁阳亭。当汉代后一个帝王刘协把皇帝玺绶移交给一个青年时,历时400多年的汉帝国已正式宣告结束,一个新的王朝魏国已正式诞生。禅让的典礼结束后,这位青年还站在受禅坛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许久,他才环顾了一下周围的大臣,慢慢地说出了一句意味良深、分量极重的话:虞舜、大禹的事情,我今天终于知道了。这位青年就是魏文帝曹丕(字子桓)。这一时刻离他34岁的生日已没有几天。回忆起34年来动荡不安、辛苦备尝的生涯,他的这一番感慨,确实是历经沧桑的人生体验。
《台湾外志》又名《台湾外记》,主要记述郑成功、郑经父子收复和开发台湾的经过,以及清政府与郑氏之间的军事斗争及和谈史实,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郑谷是晚唐重要诗人,曾对五代及宋初诗坛发生过很大影响。他与许棠、任涛等九人时相唱和,号“芳林十哲”。他仕途顺利,前期诗大多咏物和表现士大夫的清高闲适;后来历经唐末乱世流离之苦,诗中多悲凉之调。郑谷的诗大多清婉明丽、通俗易晓,其绝句风神绵邈、词意婉约,同时也十分讲究炼字炼句。其《鹧鸪》诗备受赞誉,故有“郑鹧鸪”之称。的“一字师”典故也是由郑谷而来。本书笺注者为唐宋文学研究领域学者,书中收录了郑谷现存的全部诗作,并加整理,注释详尽,附录资料丰富。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阮籍集校注》是陳伯君先生的遺著。陳伯君名紹功,以字行,湖南湘潭人。一九二○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在校時曾師事黃侃、黃節、馬敘倫、吳梅諸先生,畢業后從事教育、新聞等工作,性耽文史,長于詩詞。在本書之前,阮籍作品向無詩文合集的校注本,唯《詠懷詩》部分有黃節等人的注本行世,本書是次對阮籍詩文進行逐篇校勘和注釋的整理本,其中引用大量手史料,既能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時也有很多獨到的見解。
李贺(七九○——八一六),是唐代的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家居昌谷(在宜阳境内)。他的世系属唐宗室远支。父亲李晋肃官职低微而早死,李贺因避父讳(“晋”和“进”同音),未得应考进士,祇任过奉礼郎那样的小官,一生不得志,终年仅二十七岁。 他早岁工诗,受知于韩愈、皇甫湜,两人对其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尤善乐府舆古体诗。其中不乏批判时政与反映现实的作品。如老夫采玉歌、黄家洞、秦宫诗、猛虎行、感讽的首等,具有一定的进步倾向。在诗歌艺术创作上,李贺的作品善于熔铸词彩,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诙奇诡谲、色彩鲜丽的动人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在创作上听取得的镯特成就,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新的境界。对当时与后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但是,由于李贺的生活面
全书共三卷。卷一为词,卷二为诗,卷三为文。词凡53首,存疑辩证之作7首,佚句4则。诗凡16首,佚句14则,存疑佚句1则。文凡10篇。附录三种: 一、 《李清照年谱》; 二、 《传记·序跋》;三、 《总评》。前有作者自序,末有后记。共三十一万字,被列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社规格最高的“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并有精装本供读者收藏。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为杰出的女词人,长期以来,一直成为海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史载原有《李易安文集》十二卷、《易安词》(一作《漱玉词》)六卷,然早已散佚。后人不断搜集,所得不多,如明末毛晋汲古阁诗词杂俎本、清末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本、民国赵万里校辑宋金元词本,皆辑有《漱玉词》,不仅量少,而且皆无注释。晚近王仲闻所著《李清照集校注》,较为精审而全面,然收词仅43首,校注亦有不详与未安之处。
n“线装中华国粹”系列精选流传千年的中国古代国学名著,立足原文精髓,加以全面、细致、通俗易懂的解读,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原著的精髓,使读者轻松接受国学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千年前先贤们的思想精华,并从中有所领悟和收获。本系列共有20册。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