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谈《诗经》时写下的杂感性文字。他从个人的哲学、历史、政治、伦理和文学的观点出发,对《诗经》各篇加以引申发挥,所以叫做“广传”。本书以全陵刻本为底本,参照周调阳依嘉恺抄本所作的校勘记加以勘正校注和补阙。
五十年代末,北大中文系决定把中国文学史课程中讲析作品的部分划出来,另辟《历代诗歌选》和《历代散文选》两门新课,最初由作者承乏,分别讲授。到1961年,中国人民电台辟了“阅读和欣赏”的新节目,也是由作者唱的开锣戏。从那时起,作者开始写一些赏析古典诗词的文章。近十年来,赏析作品之风大盛,不专门刊物,还出版了不少鉴赏古今名作的书籍。作者经常应邀这些方面的文字,现在就谈一点切身体会。 作者无论分析作品或写赏析文章,一直给自己立下几条规矩,一曰通训诂,二曰明典故,三曰通察背景,四曰考身世。最后归结到揆情度理这一总的原则,由它来统摄以上四点。 把上述四点认真做到,并且以揆清度理的原则去衡量,至少自己感到这样理解是通情达理、合理入理的,那么所讲析的思想内容和所欣赏的的艺术手法才可能有说服力
嵇康是我国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嵇康的诗文极力主张听任自然而反对虚伪的名教,这是他诗文的一个主要内容。嵇康的诗文时时表现出他隐居不仕的思想,《与山巨源绝交书》、《幽愤诗》是其代表。另外,《养生论》表现其“养生”思想,《声无哀乐论》表现其音乐理论。总体而言,嵇康文的成就高于诗,其文长于辩论,文辞壮丽,独步当时;其诗大都发挥老庄思想,宣传出世宗旨,相比于玄言诗却有生动的情趣。本书所选诗文以鲁迅《嵇康集》辑校本为底本,参照戴明扬《嵇康集校注》本,偶异之处则出校勘记。译注则广泛参考了学界成果和友人意见,力求帮助读者对嵇康其人其文有深入的了解。
河南大学是一所有近百年历史的老校。自建校以来,一向重视国学研究,并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传承有序的研究队伍,在国学研究领域可谓人才济济,成果丰硕。经初步调查梳理,近百年来在河大工作过的有高深国学造诣的学者包括大师级学者有数十人,出版有关著作近百种。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促进国学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我们从中遴选在学术史上有地位、至今仍有研究参考价值的作品分批整理出版,这便是「百年河大国学旧著新刊」的由来。现对本丛书编纂出版的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建校以来在河南大学(包括其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中州大学、河南中山大学以及后来的河南师范学院、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曾经任教或求学的校友,都在丛书作者的入选范围。 二、一生大部分时间服务于河南大学,以及离、退休或终老于河南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诗歌是当时文学的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亮丽的风景线。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早在唐代,流传的唐诗选本就已有了不少品种,宋、元、明、清各代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和版本的唐诗选本。时至今日,在众多选本中,以孙洙的《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一出便风行海内,老幼皆宜,雅俗共赏。孙洙,字临西,一字芩西,号蘅塘,晚号退士,世称蘅塘退士,江苏无锡人。孙洙鉴于当时通行诗歌选本《千家诗》“工拙莫辨”,因此决定编辑一部唐诗选集取而代之。在继室徐兰英的协助下,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编成《唐诗三百首》,以“蘅塘
司马相如是西汉的大辞赋家,鲁迅称“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现存题为司马相如的赋有5篇,其中《子虚上林赋》奠定了他的声誉和文学史地位。司马相如的散文在文法和语言风格上与他的赋有一致之处,多用铺张渲染,喜用排偶句式,《南蜀父老》是其代表。司马相如的作品,《史记》、《汉书》、《文选》等书所载,文字多有不同,本书除个别地方做出校勘外,均依照一书文字为准。注释和译文对前人和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多有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