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与自由》所选篇目展现了胡适深刻、犀利的思想观点,也侧面展现了他在纷繁时事中的人格魅力。涵盖其从青年至晚年的各类文章,读者也可从中发现他思想上的转变,特别是 容忍与自由 ,胡适年岁月大,越觉得 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 由于涵盖面广,内容丰富,使得本书的可读性大大提升。这些白话演讲和文章都十分浅显易懂,展现了胡适的睿智,使读者了解胡适思想的同时,能帮助读者理解那时学术界的状态,了解当时的世界和中国。 在本书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位侃侃而谈的智者,也可以从他谈话的内容中,体会对加家国的热爱,以及胡适对民主和自由的坚持。
《审判》是“朱大可守望书系”中的第二部文集,通过对文化、文学、绘画、摄影、雕塑、电影、语言文字、文学大师等各个方面、各个团体的守望与反思,清晰勾勒出了中国当代的文化处境。大片的风起云涌,大师的风云际会,以及大众对文化事件、文化热点的广泛参与,使我们习惯性地相信,文化大繁荣的时代已经来临。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文学已走入末路,只能靠皈依影视而生存;电影除了“烧钱”的盛大场面,其内涵却苍白无力;汉字的再造和词语的创新,戏谑的背后是多少普通人的辛酸和无奈。守望着这种含泪的“繁荣”,朱大可发出声音:当今社会,自我的迷失与彷徨日益严重,重塑人本主义精神才是文化发展的出路。
孤独,是为了保持精神的独立。本书为文化学者朱大可先生关于当下中国文化反思的结集,话题兼及文化、文学、电影、建筑、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朱先生以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倾情讲述了在时代变动下个体与时代的精神孤独:信仰与信义沦丧的“世态孤独”,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话语孤独”,浮华盛世下寻找灵魂皈依的“文化孤独”……他在行文间不时流露出对整个人类文化的关切之情,并由此创造了文化的孤独意象:孤独,也是向文明攀登的一道阶梯。
《老武汉:永远的浪漫》图文互动,既漂亮又好看。值得摆放在自家的书柜里,让子孙后代翻翻自己老祖宗的老谱。你还可以看看一个作家而不是史学家,对这些祖宗老谱恣意的评价和议论。你更可以与这些评价和议论争论一番——由此获得快感与知识,两全其美,岂不快哉。 中国的整个一部近代革命史,还有哪一个城市能比武汉更风头更火热?又有哪一个城市比武汉更改革更开放?还有哪一个城市的故事还比武汉更惊险更有趣,更浪漫更跌宕?这些火热与开放、惊险与浪漫将要在《老武汉》中得以再现……
本书考察了林浯堂家乡的独特地域:文化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他的熏陶和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为读者介绍了其“两脚踏东西文化”这—文化观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本书从日常生活、情感方式、、文化译介、文学艺术和思想信仰等方面,较为全面地考察了林语堂在中西文化融会沟通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指出林语堂认为东、西方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的“—元”,它们“异中有同”,而又“同中有异”,是可以互通、互融和互补的,从而可以达到建没更加健康合理的人类新文化的目的。
《铁未销集》作者是一位爱书人、读书人,数十年阅书无数。集中收录了作者平日读书之后的一些思绪碎片,知己之论,书评推介等,文字内外,都能看出作者与书、与社会思想的碰撞火花,精致的文字中蕴含了睿智的因子,也可见出作者的一些新观察视野。文笔清简而沉郁,内容博洽而通融,书里书外、物事人情,都能以文字见分晓。一册在手,游目驰怀,信可乐也。
本书介绍了北京的名胜古迹。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属于两种异质文化,自西学东渐以来,中国文化的取向便围绕着科学与人文的选择,陷入两难境地。本书就中国近代以来文化取向之两难境地的专题展开了探讨。
书中饱含作者廿载每天阅读两小时的读书笔记,以及十余年自己编撰、整改、收集的经典短信,浓而缩之,拼合而成,似乎包罗万象。 四大篇名“理道篇”、“悟觉篇”、“人味篇”、“闲趣篇”,首字“理”、“悟”、“人”、“闲”,倒过来读正是“闲人悟理”;而四个尾字“道”、“觉”、“味”、“趣”,倒过来读恰是“趣味觉道”,藏头伏尾,颠来倒去,颇得回文的含蓄与玄机,耐人寻味。 封面意境:要在人味,重在有味。有人无味,无人有味;封底意趣:睁眼世界,闭眼覃思,大开大阖,恍然顿悟。 作家贾平凹等为本书题书荐览。
这是一部作者与三十位中国文化界 高峰 人物的对话录。通过作者敏锐的观察和智慧性发现,展示了 文化大师 们在其专业领域的职业能力、高尚情操和思想光芒。
服饰可以成为民族荣辱、社稷兴衰的文化象征。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服饰甚至有着记史述古、仪礼教化的符号功能和教育、伦理等职能。凡创世神话、民族迁徙、鬼神喻示等,一应描绣在服饰上,如同将民族文化的史册世代随身携带。可以说,服饰是人的文化的历史标记,也是人的历史的文化象征。 人一来到世上,便注定要被包裹在人造的衣服饰物里——从被包入襁褓,到受冠笄之礼,再到穿婚装嫁衣、丧服祭冕,都离不开衣饰……在社会角色中,不同行当、不同地位、不同信仰者着服不同;其衣褐衣锦,蓝领白领,加冕摘翎,荆钗玉镯,意味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服饰可以成为民族荣辱、社稷兴衰的文化象征。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服饰甚至有着记史述古、仪礼教化的符号功能和教育、伦理等职能。凡创世神话、民族迁徙、鬼神喻示等,——应描绣在服饰上,如
余画洋编著的《重建中国文明》部分是“文明的起源和重建”。以东方尧舜族群为中心,复原了上古时代华夏文明各支脉起源、重建、斗争、分合的历史,是更为可信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在简练的历史叙述中,发抒了对于文明兴衰规律的思考。 《重建中国文明》第二部分是“《老子》是一把钥匙”。根据《老子》的政治哲学,来理解两周秦汉的历史变迁,并结合*的历史与哲学思考,探索中国半个多世纪独立走社会主义道路对于人类未来的世界历史性意义。 《重建中国文明》第三部分是“欲将剥复问前因”。通过细密地考证,表明《红楼梦》批判吸收了《离骚》、《诗经·周南/召南》等经典的思想感情,其立意和中国革命的精神是高度一致的,因为曹雪芹在书中寄托的人生理想正是“青帝事业普贤行”。
华语电影行业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可笑地成为一门严肃的行业。而华语电影导演们则成为最有资格以站着说话不腰疼反驳外界批评的“实干家”群体。以此逻辑,一把辛酸泪,一堆烂拷贝,再丑的媳妇因其“无辜”,终将能熬成婆。他们把无数的垃圾真诚地献给了我们,自己,却也终究逃不过两手空空。 称该书对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王家卫、吴宇森、王晶等10位当红导演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中国史学会重点项目书脊、版权页题名:中华姓氏谱·朱姓卷。本书分源流、人物、人文、文献四篇,揭示朱姓的源流、变迁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朱氏的地域分布、走向趋势及其特点,朱氏的深厚底蕴和家族流变。
◆《锵锵三人行?只谈风月》话题生猛,爆点十足,谈及婚姻、爱情的各个方面。 ◆话题抢先看:为了复仇看AV,苍井空说男人要有持续力,随手拍照解救大龄女青年,找个人来爱,怎么这么难,情欲成了依靠,脱了衣服也在乎,爱恨交加“被失足”,中国式性感,AV是一种亚文化,艳照看的是名人脸,从民到官“道德审判”,把性罪恶化源于压抑,男人的眼光决定女人的美,性感的境界在脖子,《肉蒲团》挽救了香港电影业,女人摧残自己要有度,爱唠叨是性能量转移,青楼、革命与女人…… ◆与情爱、婚姻有关的一切话题,本书完全收罗! ◆嘉宾连连看:梁文道,生于香港,长于台湾。兴趣广泛,涉猎各方。出版多部杂文,被冠以“公众知识分子”之名。十多年锵锵嘉宾经验,与窦文涛、许子东成为不折不扣的“铁三角”。 马未都,
本书为专家、大家以深厚的学养为基础,为普通读者写的一本图书,深入浅出,表述生动,既含有深刻的见解,又和生活、社会紧密联系,为普通读者乐于阅读。本书分四个部分:历史与现实、哲学与政治、文化与生活、科学与迷信,共收文章50篇。特点在于:一、深入浅出,往往以历史事实、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入手,以学者的某种高度,来审视历史与现实,挖掘其意义或者其价值所在,分析和识见即为普通读者多熟悉,又多出乎意外,既能满足一般读者的阅读诉求,也能引起行家的反思,或有所启发。二、和现实紧密结合,和生活紧密结合,给读者的不仅是某种学科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得到生活、社会的某方面的启示或者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