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季羡林先生九十寿序、“文化神州丧一身”——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新释、 王国维、陈寅恪与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王静安先生学行小传、“中西体用资循诱”——陈寅恪的文化态度、“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柳如是别传》的撰述旨趣、“了解之同情”——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简释、陈寅恪与《红楼梦》、义宁之学的渊源与宗主、中国现代史学人物一瞥、蔡元培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熊十力和马一浮、冯友兰和“贞元六书”、晚清新学信叙论、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百年红学说索隐、现代性与跨文化沟通——史华慈教授访谈录、哈佛的中国学与美国的中国学——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傅高义教授访谈、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星斗焕文章美文精粹》由《读书》编辑部编著。既是“《读书》三十年精粹”,自然就离不开书,《星斗焕文章美文精粹》分为“灯下品读”、“心香忆故”、“书里春秋”三部分。“灯下品读”是品味诗书之精妙;“心香忆故”是因书而谈人;“书里春秋”则是书海泛舟的恣肆和其乐融融。金克木《百无一用是书生》是读杨绛《洗澡》一书,属“灯下品读”;汪曾祺《又读》,是评介了沈从文因写《边城》而身背“罪名”和他的艺术见解,属“心香忆故”;资中筠《清华园里曾读书》则讲当年挑油灯夜读,却不是为了考试等等关于书的故事……即使是80年代的文章,而今读来依然亲切,依然获益匪浅。
我们的丑陋,来自于我们不知道我们丑陋。 台湾著名作家柏杨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愈。 这又是一部传统的反思作品。作者柏杨直率指出中国人存在的种种恶习,种种负面性格和狭隘心理,以图让中国人正视,让中国人有勇气面对。尽管作者对中国人有许多严厉的批评及指责,但基本上还是认为中国还有救。希望中国人脱胎换骨,跟其他文明国家一样,成为一个有尊严,而又尊重人尊严的民族。
隐逸,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历史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不少的思想家、诗人、艺术家,同时也就是他们那个时代的隐士。隐逸及其相关的道德原则、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涉及到古代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为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提供了许多素材和话题。探究隐士和隐逸文化的奥秘,对于深入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历史是十分必要的。 本书是部对东汉末年以前的中国早期隐逸文化和隐逸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著作,并且是出自一位西方汉学家之手。作者以大量手史料为依据,追本溯源,探究隐逸文化及其思想依据的来龙去脉,分析了孔子、庄子、司马迁、班固、杨雄等许多重要人物在隐逸传统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论述了战国群雄争霸、汉帝国建立、王莽篡政、官吏察举制度、东汉党锢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对隐逸传统发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