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的文化和历史学研究是一个种方兴未艾的学术方向,根植于历史学、文学研究和目录学这三个主要学科。它们分别视书籍为文化交易,书写文本和物质制品。本书为这个宏富,却有时混乱的领域提供了指引,以解释为何不同的学术方法在研究似乎相同的对象时会引出不同的问题,并得出彼此矛盾的答案。 它带来的启示是,文本会变,书籍易变,是读者终制造了他们所需要的书籍。
为了帮助读者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中国文化全知道(超值典藏版)》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涉及文学、戏剧、音乐、舞蹈、茶、中医、养生、饮食等内容,注重科学性,又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一书在手中国文化全通。 体例编排注重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层次,脉络清晰,各分卷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有机整体,方便读者学习和掌握。200余幅精美的插图与文字相辅相成,将中国文化精彩、直观地展现于读者面前,使其仿佛置身于一座立体真实的博物馆。 全新的视角、注重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元素的有机结合,引领读者从一个崭新的层面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是方便快捷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获得广阔文化视野、提高人文修养的理想读本。
中华文明是怎样起源的? 其核心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 本书从根脉上揭示文明古国的精神遗产和文化奥秘。 本书以“大传统”与“小传统”为理论支撑, 将比较神话学视角引入文明探源研究,发挥多学科的多角度整合优势,结合考古发掘实物—现场—先民生活与信仰的遗址之研究,提供比较文化的理论分析模型,在理论和方法上获得创新契机,或将成为解决古史传说时代若干重要疑点和难点的突破口。 全书共分十章,运用四重证据法,对早期的圣物崇拜、女神文明、神玉信仰、熊图腾崇拜、尧舜禹禅让故事及商周兴起传说进行了全新解读,让人们对中华文明发生时期的原初性及多元性有更全面的理解。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发展研究》遵循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时间轨迹,从中国近代美术变革的先声入手,将社会变化对中国美术的影响、晚明以来的形式、“海派”与画家作为开篇,依次探讨1919—1949年中国美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发展、1949—1956年中国美术在过渡时期的发展、1956—1966年中国美术在十年探索时期的发展、1966—1976年中国美术在“”十年的发展以及1978年至今中国美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发展研究》论述严谨。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是一本值得学习研究的著作。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文艺讲座》分上下两编。上编收录《文艺论》《文学概论》《文艺批评》《艺术哲学》四种,总论文艺性质,言语精到,颇多识见;下编收录《诗歌原理》《小说研究》《独幕剧研究》三种,分论各种文学体裁,可为读者研究与创作之参考。其书虽非出自一人之手,而编次得当,内容默契,读之绝少突兀,浑似天成。而上编《文艺论》与《文艺概论》两种,视之题目若相重复,其实见解殊异,各得其所,论其陈设则各为镜鉴,有双龙戏珠之雅趣。纵观全书,则已将文艺上一般理论尽皆囊括,而其文简明,喻理浅近,可以使文艺爱好者略具文学常识,亦可为登堂入室之门径。
该书是笔者从事明清文化史研究的新的和结晶,就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有关明朝皇帝问题的研究,重点是对太祖朱元璋的心理、思想、政策以及因他所造成的社会文化现象;第二,有关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主要是对西方物质文明成果传入中国之历程的研究;第三,有关明清文化转型的研究,包括《从明代城市功能的转变看中国文化的转型》等四篇论文;第四,有关明清文献和史籍的研究,重点是对明清实录休纂措施、内容及版本的研究。此书的编排机构,既考虑到内容的同类性,又兼顾到时代顺序,可以说是纵横结合的结果。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中华文明是怎样起源的?其核心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叶舒宪编著的这本《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从根脉上揭示文明古国的精神遗产和文化奥秘。
中华文明是怎样起源的?其核心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叶舒宪编著的这本《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从根脉上揭示文明古国的精神遗产和文化奥秘。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内容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内容,能体现古代京城社会生活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