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把一个城市整整几个世纪的历史、行业发展和世俗风情直观地介绍给读者。历史的演变、行业的兴衰、创业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栩栩如生、娓娓道来。三百六十行行行生风,回味当年市声充耳,遐想昔时街坊杂趣,此时无声胜有声。《福州老行当》与其说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本值得研读的课本。这既是写给福州市民饭后茶余消遣的书,更是一本写给有志创业者的研读课本。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在忠实于历史的前提下力求生动,但不是为了追求生动而改变和虚构历史,而是尽量让历史以生动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北京胡同记忆》收录200多幅反映不同种类不同风的精美北京胡同绘画作品,包括北京的会馆、祠堂、商号店铺、寺庙道观教堂、历史古迹、王府、宅邸、四合院、名人故居、胡同民居等。每幅画作均附有简要的中英文说明。书后选编了作者的写生日记,讲述了画作背后的故事,尤一阅。品读老北京胡同风貌和风土人情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北京是清静的。这是一所适于住家的城市,在那里每一所的房屋有一个院子,每一个院子中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棵石榴树,那里的蔬菜是新鲜的,要生梨有生梨,要柿子也有柿子。这是一个理想的城市,那里空旷的地方使每个人都得到新鲜的空气,那里虽是城市却调和着乡村的清静、街道、狭胡同,运河,这样适当的配合着。使人们都能找着一果园,或是花园的余地,在晨光熹微中,种植着蔬菜,还同时可以望风西山——而离开巨大的百货商店,也不过一箭的远近。这里也是多色彩的——有有旧的色素和新的色素。有王家宏大的,历史时代的,和蒙古平原的色素。蒙古和中国的商人带着骆驼队从张家口和南口来进入这有历史的城门,有数里相接的需墙,四五十英尺的阔的城门。有城楼和鼓楼,那里在黄错时报告给居民听的。有寺字,古花园,和宝塔,那里的每一块石
《西藏贵族世家(1900-1951)》一书的写作基础是建立在笔者对西藏贵族资料的搜集上。关于西藏历史,中外专家和学者已经有了精辟的见解,而这些见解是整个藏学进行系统和比较研究的起点。本书正如它的书名所显示的那样,并不是一部西藏地方史,作者也深知自己没有能力完成一部西藏地方史的专著。但是,本书所描写和论述的西藏贵族家庭的世系生活情况,对于社会学、人类学以及藏学界来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研究内容,它是直接与西藏地方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联系在一起。
《天津老教堂》一书以生动晓畅的文字,分七个专题,对的城乡旧教堂、知名的传教士,旧教会与社会名人的交往及其社会事业,旧教会的结局等等,在近代天津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中展开叙述。本书首次挖掘利用了天津档案馆的宗教专题档案,插配了大量的历史图片,披露了很多弥足珍贵的历史信息。作者还访问了多位知情老人,并对旧教堂的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书后的录,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是关于天津旧教堂、教会、神职人员的统计和简介资料,对研究近代教会历史具有极为珍贵的价值。
广东人的典型性格,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没有喊冤连天,没有作气急败坏的争辩,而是在一片责骂声中,一方面默默地与SARS病毒奋力斗争,积极与其他疫区分享“抗炎”经验;大家并不怨天尤人,工照开,学照上,街照逛,生活如常,井然有序;另一方面,由广东省人大迅速通过立法,要求“公民应当养成文明、卫生的饮食习惯,不滥吃野生动物,预防动物传播疾病”。这就是广东给全国人民的一份答卷。互相埋怨并不能解决问题,与其把臭氧层骂出一个大洞来,还不如做一点有用的实事。广东人深明这个道理。然而,尽管如此,针对广东人的谩骂并没有停止,反而惹来更多气势汹汹的质问:这条立法为什么不是“不吃野生动物”,而只是“不滥吃”?“不滥吃”并非严谨的法律术语,说了等于没说。是不是广东人在SARS之后,仍然死不悔改,还要继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