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湖南省商务厅组织编写的一本全面反映湖南老字号品牌历史发展情况的图书。《湖南老字号故事》对湖南100多个老字号的企业品牌起源故事、创始人故事、传承人故事等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并配上精美的图片,以树立湖南老字号的整体形象,提升湖南老字号的品牌价值,增进社会对湖南老字号企业的了解。
李建平编著的《魅力北京中轴线》选取中轴线作为审视北京文化历史的切入点,是独具眼光而极有深度的。它将北京具有表征的地标性文化实体与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在一起,虚实相问地叙说了北京这座城市的精髓所在;同时又将北京城市中轴线放在中华文化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体现出北京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巨大张力和无穷魅力。正如人们深有感触的那样:城市,只能依赖于城市考察者的特殊目光才能现身。中轴线的发展轨迹,不仅最直观地呈现了北京文化的发展历程,而且凸现了北京古都文化的显著特点,进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层智慧。就某种角度而言,中轴线不只是北京文化实体性的中心标志,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尺。因此,当我们以中华文化为背景来打量北京中轴线和北京文化的发展轮廓时,我们的体认必然更加准确、更加到位,也更加舒展、更加
本书是科瓦列夫斯基作为监护官于1849-1850年间伴送以巴拉第为首的俄国东正教3届驻北京传教士团来华时所写的游记。作者用一半的篇幅记述了驼队在蒙古大漠上旅行的情景。在描述沿途自然风光的同时,对蒙古地区的历史、社会、风俗也多有介绍和思考。而本书的另一半则描写了传教士团在北京的生活和见闻。作者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对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对道光末年的京城生活百态进行了惟妙惟肖的描绘。
1950年2月,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设》,史称“梁陈方案”。它的内容,不是梁思成反对拆城墙那么简单狭义,也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北京古城的完整留存。“梁陈方案”所包含的正是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它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书。本着“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梁、陈两位先生对新中国的首都作了科学的规划,一方面,从整体保护的构思出发,建议把中央行政中心放到西郊,为未来北京城的可持续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避免大规模拆迁的发生,降低经济成本,自然延续城市社会结构及文化生态;另一方面,提出平衡发展城市的原则,增进城市各个部分居住与就业的统一,防止跨区域交通的发生。众所周知的原因,“梁陈方案”没有被采纳。 “梁陈方案”是一份历史文件,今天,它存
《东北家谱》写得非常朴实,她是心灵的倾吐。尽管岁月在作者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但从那里渗出的回忆,是浪漫的、单纯的,令作者向往。在那些日子,作者沉浸在一种痴迷的状态中,她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记忆。现在再看,这本书自由的表现,创作的激情,在今后的写作里不可能重复了她是回忆的烈焰中诞生的鸟儿。
《越文化研究丛书:祠堂与教堂》通过对韦伯命题的一般化处理,将中西方文化模式归纳为“祠堂模式”和“教堂模式”。以祠堂模式为背景,通过“准先发内源型发展模式”、“行担经济”、“后福特制”等概念,对浙江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浙商精神的特质,进行了学理化的阐述:浙江模式是政府与民间良性互动的结果,是一种祠堂模式基础上的后福特制;浙商精神以工具理性代替价值理性,具有贪婪攫取性特征。政府与民间如何协调、浙商精神如何改善,事关浙江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