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自成体系,独具风格,以人物和事件为中心,以人及事,以事及人,撷取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物和事件,勾勒出乌镇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凸现了渗透基中的人文精神。本书不是一般地记述历史,也不仅仅停留在内土民俗、文物古迹、风景名胜、水乡神韵的描绘上,而是通过历史事件、人物的展开,深层地揭示了历史上乌镇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景况和生命境遇,通过社会万象、人生百态的观察,以事寓理,以情动人,并对历史经验作文化思考。 《乌镇掌故》是一部图文并茂、具体生动的爱国爱乡的好教授。作为忠诚于教育事业的老校长,十分关闭对青少年进行爱国、爱家乡的教育。他在不同场合多次深情地说:“爱国爱家乡原感情是国民素质的基本要素,在基础教育中应予充分的重视,我们写这本书的宗旨之一,就是希望青少年能通过了解乡土历史,培
这里是诞生世界文化巨著的地方,世界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就诞生于此。这里出了藏书盖过朝廷的古代藏书家,也出了影响世界的近现代私人藏书家。这里出了为中国研讨定单律、著《四声谱》,以平、上、去、入四声定韵的学者。这里既出文臣,又出武将,三国时逼关羽败走麦城的是湖州人,南北朝陈朝的开国皇帝是湖州人。这里历史上涌现了六位世界体育冠军。这里既培育了大批本土英才,又成就和吸引了大批客籍人才。陆羽、吴承恩、张志和、苏东坡、颜真卿等文豪都曾长期寓居湖州,受当地人文山水的熏染,创作出无数鸿篇佳作。这里是中国近现代最富庶的地方。这里也是当代江南最富庶的城市之一。它曾拥有全国十分之一的丝绸,被誉为丝绸之府,曾拥有全国十分之一的淡水鱼,被誉为鱼米之乡,曾拥有全国十分之一的竹子,被誉为中国竹乡。
《大唐越国公汪华文献》,是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书籍、地方志、名人文集和汪氏宗谱中搜集整理出来的。部分为越国公汪华自撰文献14篇;第二部分为唐以来历朝对越国公汪华的诏封、诰敕以及对汪王墓祠、汪王庙保护的告示、部文、通知等文献36篇;第三部分为唐至清历代丞相、大臣、巡抚、州官、县令和文人雅士等撰写越国公汪华的有关文献]35篇;第四部分为当代有关领导和历史、徽学专家、学者、教授等研究越国公汪华的重要文选38篇;第五部分为当代外历史、徽学专家、学者、教授等研究越国公汪华与徽州汪氏家族的重要文选10篇;全书包括《前言》、《后记》共235篇49万7干多字。由于年代久远和史料奇缺,本书在收录的清朝以前的文献中,因辗转传抄和锲刻错误,可能会出现版本不一、内容不一、年代不一和文字错漏等等问题;同时,由于水平有限,
在中华文明体系中,江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独具。本书以宏大的视野,全面展现了江苏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据的独特地位及做出的重大贡献。作者从文献与考古遗存着手,系统梳理了江苏由古及今的历史和文化脉络,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及传承创新。学理清晰,叙述精当,是一本难能可贵的文化普及读本,且附有大量精美插图,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也是一本对外展示江苏形象的读物。
丝绵利用蚕茧加工制成,洁白柔和,轻巧保暖,深受江南百姓的喜爱。每逢秋冬,江南人家扯丝绵,翻丝绵被、丝绵袄、丝绵裤,成为乡村一道风景。余杭清水丝绵制作,从选茧、煮茧、漂洗到剥茧做“小兜”、扯绵撑“大兜”、甩绵兜、晾晒,道道工序繁复精细,饱含着蚕乡百姓的生产经验和生活智慧。
王建华的《鉴湖水系与越地文明》一文以个案分析为基础,从鉴湖水系的历史发展沿革中去探究“人们如何与水环境共存并协调发展的历史”,其中在鉴湖水利工程的兴废中以湖田之争作为论述的焦点,论述尤为详备。
五代时杭州成为吴越国的国都,吴越王钱鏐在凤凰山下筑“子城”,在杭州外围筑起了周长七十里的“罗城”。经吴越国三代五帝七十二年的开拓兴趣,杭州已成为人文荟萃、经济发达的通邑都会。 杭俗,每届立春,红男绿女白叟黄童咸登吴山,去太岁庙中焚香顶礼,那一天,吴山道上人气氤氲,缭绕。更有一种习俗,许多人手持一对红烛,在吴山脚下恭迎芒神。对面相遇之人,不管认识与否,都要深深作揖;不管手中的红烛巨细如何,都要互相交换,称之为“掉元宝”。也许他们交换的是对彼此的美好祝福,是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实用性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审美创造与诗性气质,是江南文化在中国区域文化中最独特的内容。 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代表,江南审美生活是中国历精致的古典生活方式。 如何才能重新懂得古典江南的意义,除了各种保护江南文化的硬件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能够懂得江南的心!故此—— 真正地了解真正的中国美学的精神,消除人们心中杂乱的审美知识,以便为可能重新进入到江南的诗意和朦胧境界提供一种审美机能,则可看作是《江南文化读本》的目的与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