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名与相知 ,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断重复的词, 定名 针对 物 而言; 相知 ,则须出入于 物 与 诗 之间,以此打通二者之联系。 本书十一篇文章均为各地博物馆观展所得,或文房用具,或金银首饰,或花结绶带,或家居用器 七十余家博物馆,四百余幅器物照片,从定名到相知,一步步引领读者走进各馆文物的 繁华 世界,让物的美、时间的印迹、历史的片段、生活的诗意,翩然交织于纸上。
本书聚焦16世纪王九思、康海和李开先三位文官在远离官僚与政治舞台之后的退隐生涯,探求他们在悖理于当时文人士大夫正式写作文风的文艺创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创作 曲 这一边缘文类(包括剧曲和散曲)以寻求安慰和满足的具体情况。尽管是从这三位主要曲家入手讨论,然而他们并不以茕茕孑立、迁客骚人的姿态来独力构建自己的曲创作世界,在文学史上鲜有提及的其他许多文人也参与了他们的曲作唱和活动,因此,探索这三位曲家领袖各自的曲创作的 圈子 也正是本书揭示围绕这些文人所浮现出的曲创作的陕西和山东两大地域中心的过程,进而展现十六世纪中国北方的地方创作群的全景。本书借助 文学场域 的理论,将 曲家圈子 作为散曲和剧曲研究的基本主体,可以很好地让我们了解曲在文人之间是如何创作、传播以及使用的,而这在研究单个作家
本书为著名学者薛林荣继《鲁迅草木谱》和《鲁迅的饭局》之后的又一部 微观鲁迅 随笔专著。鲁迅堪称中国现代书刊装帧设计的先驱,他缔造了现代文学醒目的一批 门面 ,今天看来 不但依旧生猛、强烈、好看、耐看,而且毫不过时 。《鲁迅的封面》通过梳理82个鲁迅著译初版本封面,阐释了鲁迅对 新的形 新的色 的倡导,以及对 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 的坚守,探究了鲁迅的出版思想,也对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现代性进程进行了回望。同时,对民国时期文化事件亦多有涉及。全书图文并茂,将为读者呈现直观的阅读体验。
科举考试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十分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创始于隋而确立于唐,完备于宋,而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年之久。科举考试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历代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也的确选拔了不少治国安民的有用之才;同时,科举考试制度又成为套在广大士人脖子上的一具枷锁,既禁锢思想,又摧残人才,这在清朝后期尤为突出。关于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加以总结。以古为鉴,可以察今。本书将主要对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本身作一些概括性的介绍,以期引起大家进一步研究的兴趣,进而从中获得应有的教益。
改书是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先生撰写的一本探索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著作,学界推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涉及语言与文化的各个方面,如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等等。本书在《语言与文化(注释本)》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在每章之后对其中出现的历史地理专名加以注释,并对近年来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予以补充说明,提供给读者详备周全的相关信息,更有利于读者对原著的学习和理解。
位处浙江西南部的松阳,因为种种历史机缘,保存了丰富的村落建筑以及乡土传统文化、生活习俗,这在江南甚至全国也可以说是少有的。正是从松阳的文化价值判断出发,在松阳县政府的支持与委托下,汉声团队历时两年,17次深入松阳,深入田野考察,翻遍松阳历史典籍,拜访当地学者文人,访谈干部群众,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对松阳民间传统文化、地方风物进行了系统梳理,分为 开天辟地 图像篇 历史篇 岁时风俗 聚落建筑 手工技艺 论述访谈 等篇章对松阳的文化进行集中呈现,系统全面地挖掘了松阳活态的文化遗产,展现了松阳百姓朴实无华的精神意蕴,描绘了松阳着力打造升级版农耕文明的探索实践。这是一本新颖的人类学与民俗学意义上的田野考察报告,图文并茂,有专业记者拍摄的大量图片,又有记录风俗文化的详细文字,直观、喜读又发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始终把人的伦理素质和人的修养以及对人的重视,看作建立自己学说的基本出发点。在国家的运行和社会管理问题上;他们则更注重对人本身作用的发挥。中国古代有发达的文官制度,关于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也有着一套严密而成熟的机制和一系列标准,其中*为严格的就是对人才德性、品德和操守方面的讲求,明代大学者归有光关于 天下之治,系乎入臣之有德,而才不与焉 ,就是十分典型的表述;也就是说,社会的治理在人而不在天,领导人的德性是非常重要的,而才能是不能与其同日而语的。本书对中国古代历朝选拔人才的观念进行了详细梳理
君子即 大人 ,论君子即是论 大人 ,论君子之人格即是论 大人 之人格。中国文化以君子为追求,实即以 大人 为追求。 大人 就是不耽误、不虚掷那一点天生 智慧 与 灵明 的人,简言之,就是 长着脑袋想问题 的人,若是耽误了、虚掷了, 长着脑袋等于不长 ,那就是 小人 。作者对中国文化中的 大人 思想作了全面的剖析和评价。书中引用大量文献和资料对 大人 君子 等这些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理想人格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阐释。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和西方又一次站在了解彼此的十字路口。作者潘岳截取中西文明发展目前的“战国与希腊”“秦汉与罗马”“五胡入华与蛮族入侵”三个历史时期,从文明、政制、民族角度,对中西文明根性进行了剖析和比较,勾画历史的脉络,起底文化的基因,解密文明的逻辑。很多专家学者专门撰文对其进行了评论。本书在传统与现代、文明共存与对话的层面,挖掘中西方文明各自的“古老价值”,以实现“为所有古老文明互融互鉴开辟出一条近路”的宏伟目标;从文明根性上研究中西方道路之不同,以历史自信提升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强化理论、制度和道路自信,对中西方文明交流与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一本品鉴中国泉水并透过 泉水之眼 看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集子,出自一位奋战在中国航天事业几十载但毕生热爱中国山水的八十老翁之手。全书将近40万字,细致描摹了老先生花费20年的光阴、寻访19个省市所得的100多处泉水。其中既有名闻天下的泉,也有仅存在于古籍中的泉;既有供皇家享受且至今仍是名胜的泉,也有淹没在杂草当中被人遗忘的泉;既有歌颂帝王将相文治武功的泉,也有承载美女悲凉人生的泉 文字畅达雅洁、文采斐然,令山水景致犹如AR全景再现,令人顿生畅游之感。同时老先生又以泉水为载体,将其背后的历史掌故、宗教民俗、民间传说,以及历代名人前贤的题咏文章皆一一道来,全方位展示中国的山水文化、茶文化、诗词文化等等,让读者在瞻望崇山峻岭、倾听飞瀑流泉之余,重温了一遍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不啻一部别致的华夏文明演
国粹是一个国家特有的民族精髓、文化特质、人生价值、生活理念,它是一个民族在物质、精神、思想方面对人类的重要贡献,而这种贡献又是有意义、有价值、有影响,并一直在现代生活中继续发展的。 《国粹:人文传承书》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国人文传统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心灵精神史。它以优美的散文阐释中国人文传统、讲述中华五千年波澜起伏的往事,通过对先祖、人文、河山、传统的认知和感悟,写出了中国传统的人文情怀、精神世界、心灵空间及中国文化特有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民族的沧桑正道,领悟日常的安生立命之道、斯文优雅的人生理念、生存处世的生活智慧,增添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自信和自豪,让古老的中华文明在当代呈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本书把人文传统与优雅汉语完美结合,富有诗情画
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辩者,其主要代表是惠施、公孙龙,汉代学者称之为名家。名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提出了一些违反常识或与常识不同的命题。这些命题之中,有些包含深刻的辩证观点,有些则属于诡辩。这些学说,由于违离常识,当时受到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排斥,秦汉以后,名家学说趋于沉寂;魏晋时代,曾一度受人注意;唐宋以后,仅仅作为一些奇谈怪论的材料保存下来,到了近代,才又受到学者的重视。五四以来,一些哲学史家对于先秦名家思想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还有些问题值得更进一步的探讨。许抗生同志留心钻研名家学说,历有年数,近写成《先秦名家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对于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的学说,进行比较细密的剖析;对于儒、墨、道、法、阴阳诸家与名家
备受年轻人欢迎的国学导师,傅佩荣教授全新力作!中国四哲经典系列新书,系列重磅作品之《傅佩荣讲老子》。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建构了完整的道家体系。他以“道”代替“天”,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模式,具有革命性。“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是“究竟真实”,主张从道来看万物,亦即将人生依托在永恒不变的基础上,再由此观照人间,安排适当的言行方式。 《傅佩荣讲老子》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探究老子的政治愿望与人生价值。学习道家,让我们成为自己生命的统治者,人生就能得到很大的转机。
近年来,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崛起,媒体形态和竞争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新兴媒体“攻城略地”,传统媒体亟待突破转型,“媒体融合”成为媒体发展新的关键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能否突破彼此的逻辑宿命,实现交互式发展? 素以打造爆款节目著称的湖南广电,得益于自身多年内容优势的积累、品牌价值的巩固和人才队伍的壮大,特别是近年来,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宣传舆论为核心,“融合发展,以我为主”,精准实施媒体融合战略,基本形成了湖南卫视与芒果TV“一云多屏,两翼齐飞”的全媒体发展格局,基本建成了自主可控、传播力强的新型传播平台。 这本书正是记录了湖南广电六年来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探索历程,充分展示实践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困惑与磨难、经
著作精选中国著名工坊专家许道军十五堂创意写作课程,涵盖故事、小说、影视、非虚构、自由诗与创意文案六种基本文体,从原理、技巧和工坊活动三个方面,全程复盘创意写作课堂真实概貌,回答“创意写作如何教”和“创意写作如何学”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