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覆盖了澳大利亚被殖民前的三百年到今天,中国文化遗产对澳大利亚本土的多方面影响。 本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早期来澳的华人在淘金热下的艰辛生活状态; 影响澳大利亚发展的华裔澳大利亚人,以及一些有趣的人物,如1865年被送上绞刑架的新南威尔士丛林游侠波山姆;梅光达,1850年出生于广东,他去世时,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和西方人哀悼他; 对当今来自各行各业和不同社会阶层的澳大利亚华人华裔的采访与透视; 全书包含数百个有趣的中澳文化小知识,涉及历史、经济、植物、动物、饮食、教育、体育、风俗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带领读者走进中澳文化的前世今生,了解华夏文明对大洋彼岸的澳大利亚带来了哪些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外延宽泛,涉及面广,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复杂。这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其运营特征,所依赖的外部法律、金融和产业环境,做好文化创意企业所需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企业家所具备的特质等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对于一个新鲜的事物,用归纳法去总结其内在的规律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文化创意产业案例研究》作为一本案例研究集,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文化创意案例,从研究背景、本案例取得的社会经济成绩、案例中文化创意运作的过程和本案例的启示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本案例集的资?来自实地调研和公开资料。
《数字文化产业:体系与效应》致力于呈现在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之下,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兴实践,并为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与学理反思。 《数字文化产业:体系与效应》分别从文化生产、应用、文化消费以及社会发展这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入手,探讨了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推动、相互催化的动态关联。这一局面的形成,则是高新科技、文化企业与政策法规竞合与博弈的结果。通过对文化科技融合的基础、路径、形态与结果的梳理与研究,该书将回应文化产业与高新科技二者关系的理论命题,也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提供针对性的决策建议与审慎反思。
《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条主线,从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入手,认真分析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社会治理特征及其功能,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廉洁文化、和谐文化、网络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社会治理功能及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提出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廉洁文化、和谐文化、网络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社会治理效能的基本路径。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社会治理水平提
在中西文化交流这一领域,历来的研究者,受时政的影响,所持学术观点或左或右,大都不能给出正确的历史评价。 本书作者梳理了明清以降中西文化交流的史料,从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西方传教士和明清学者入手,详细论述了他们在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华文明步入近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廓清了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传授西学的真实目的。 作者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读书开始收集相关史料,陆陆续续,近半个世纪才写成了本书所汇各篇论述。全书文字简洁流畅,可读性强;持论客观公正,获得了历史学家向达、侯外庐以及英国学者李约瑟等大师的帮助和支持,可供广大读者和研究者学习、参考。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基本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立足实际、开拓创新,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激流勇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全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改革开放40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脉络为主线,详细回顾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过程、背景及意义,系统梳理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深入总结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历史经验,综合分析了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而概括提炼出在新的历史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 本书注重纵横结合、史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从新时代的视角全面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