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常识全知道(家庭典藏版)》分为中国历史常识、世界历史常识、中国名人常识、世界名人常识、中国军事常识、世界军事常识、中国文学常识、世界文学常识等卷,以历史、文化为主线,通过科学的体例、图文结合的方式,分门别类地介绍了2000多个历史文化常识,既是一本精华版的又可以成为休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快餐。
吕不韦、霍光、尔朱荣、严嵩 这是几个曾经让天地变色、令历史改辙的人,他们的存在使得原本至高无上的皇权也因之黯然失色。千百年来,有关他们的历史真相也被各种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的标签和脸谱所遮蔽。 本书采用独特的*人称手法,真实细腻地再现了这九个深深地烙上中国王朝政治特色痕迹的权臣的生命历程,生动演绎他们的奋斗、崛起、人性的挣扎与幻灭。通过另类视角的解读,观照其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且深入探询古代中国政治的潜规则,及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基因和人性密码,还原历史的吊诡而善变的本来面目。
这是一部富有思辨性的历史著作,是一部讲述权力在非正常状态下更迭交替的历史。 本书通过对秦帝国的灭亡、八王之乱、玄武门之变、武则天当国、大宋开国、靖难之变等一系列对于中国历史进程有决定性影响事件的解读,试图把握中国历目前的政治格局的裂变与重组过程中规律性的质素;以人性化的视角,去重新观照久已被贵族化和“博物馆化”的历史,用常识和理性取代标签和脸谱,还原人性的真实,解读历史的吊诡。
《紫禁城的黄昏》描述了从1919年到1924年的那些特殊岁月里,庄士敦在其人生时期与中国结下的不解之缘。庄士敦描绘了在紫禁城那个奇异、封闭的世界里独特而令人憧憬的生活图景。庄士敦谙熟中国历史与文化,于是,那个几近为人遗忘时代的丰富的历史细节,雪泥鸿爪般跃然于庄氏之笔端。
本书以真实的笔触记述了在毛泽东的人生历程中所发生和存在的60个未竟心愿与“遗憾”之事,如双亲去世人未还;希望再见贺子珍;想完成南水北调工程;绿化北京郊区;期望青藏铁路通车;念念不忘台湾岛;最终没能回韶山等等,真实地展现了生活中的毛泽东,较为详细地向人们展示了作为领袖人物亦有难以实现的愿望和不尽人意的事情发生。本书行文严谨,记事准确,从不同视角展示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人格魅力和他为国为民的博大胸襟以及他既是常人又不同于常人的非凡神采和高屋建瓴的伟大风范,同时也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在客观世界上,凡是人,都不可能超越现实,也不可能实现客观世界不允许实现的任何事。 本书对我国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积极作用,并对党史研究和我国国史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淮河,一条形容美丽、内涵丰富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走在淮河边上,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我们讲述与淮河有关的人与事,用这些从中国历史的躯体上抽出的丝线——明与暗、名与实、道与德、水与人、情与利、暴与乱、爱与怨、幻与变、诗与剑、药与酒、狂与狷、儒与道、歌与城、灵与爱、石与鬼,织出了美妙、隽永、警世的篇章。
金易,原名王锡(1917—1992年),河北省玉田县人。幼读私塾数年,打下古典文学基础。30年代进北京,上中学,后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两次东渡日本学习和工作。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教于北京二中、兰州西北师范学院、煤炭工业部和机械工业部业余学校、日本广岛文理科大学等。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劳动达20年之久。退休后患脑血栓,右偏瘫,用左手托着右手从事写作,《宫女谈往录》一书就是这样写成的。
安托万 里勒蒂展示了名人机制是在启蒙运动时期的欧洲发展起来的,远远早于电影、花边新闻和电视,之后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大西洋两岸蓬勃发展。来自不同艺术领域的人物,如伏尔泰、加里克,以及李斯特,在那个时代都是名副其实的名人,激起了他们 粉丝 的好奇心和狂热的忠诚。兴起的媒体、新的广告手法、休闲的营销,使名人的知名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的私人生活变得非常公开。政治也不能幸免于这场文化剧变:玛丽 安托瓦内特、乔治 华盛顿和拿破仑都经历了一个被名人的新要求改变的政治世界 当人民突然出现在革命舞台上时,合法性是不够的,他们还必须受欢迎。
作者曾写过一本《里面的故事》,记叙了在“文革”期间入狱的种种经历和见闻。这本《外面的世界》,从“里面”出来(出狱)写起:高考入学、出国访学、进京办刊、北漂打工······一直写到还乡养老。四十年的岁月,换了几个场景,记下若干片断。并不连贯的书写,却勾勒出一种人生的际遇,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作者的着眼点更多的是在后者(时代变迁)而非前者(人生际遇),叙事视角更多的是偏向“外面”。至于内心感受,书中言及*多的一种感受被作者概括为四个字——“我在外面”,指的是一种不能进入角色或不能真正在场的疏离感。字里行间不难发现,从33岁考上北大做“老学生”开始,这种感觉就时时追随着作者。用法国小说家奥利维埃·罗兰的话来说:“我的感觉是自己‘在错了地方’。” 这部历时四十余年的“私历史”,生动的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