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碑刻史》以三千年历史为线索,从先秦到当代,远追碑的起源和繁衍,下及现代碑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按朝代顺序全方位系统梳理展现中国碑刻文化的发展脉络,清晰揭示中国碑刻三千年的演变轨迹,是一部中国碑刻文化专门史。
《中国碑刻史》以三千年历史为线索,从先秦到当代,远追碑的起源和繁衍,下及现代碑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按朝代顺序全方位系统梳理展现中国碑刻文化的发展脉络,清晰揭示中国碑刻三千年的演变轨迹,是一部中国碑刻文化专门史。
本书是“胡澱咸中国古史和古文字学研究”系列丛书中的第六卷,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胡澱咸先生在中国古史研究方面成就的集中整理和呈现。本书分为中方鼎考释、作册大鼎考释、颂鼎考释、格伯簋考释、兮甲盘考释、蔡簋考释、考释、钟考释、赵孟介壶考释、羌钟考释、永盂考释、攸比鼎考释、多友鼎考释、秦公考释、师考释、卫考释、天亡考释、卣考释、杜伯考释、麦盉考释、师俞鼎考释等五十八个部分及新见《铜器铭辞考释》,其史料翔实,论证严谨,具有较高的性、学术性。
《布罗代尔的史学解析》所集的各篇评论,是作者对布罗代尔史学概念与著作的见解。第1章是总论,分析评论他的五个主要概念;之后的三章分论他的三部专著;第5章评论一本他写给高中学生阅读的文明史;第6、第7两章分析他的两本论文集;最后一章综述他的写作体裁。三篇附录分别评论他的两本较次要的书,以及两本关于他的传记(这是了解他的生平、写作经验、学术行政的重要解说)。在架构设计上,《布罗代尔的史学解析》是属于“显微镜”式的写法(可以称为剖析),只限于布罗代尔的著作之内,分析的是布罗代尔的论述逻辑与洞察,不涉及他和法国史学传统或与历史学界之间的互动关系,因为那是“广角镜”式的写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他的两本传记内,或从《布罗代尔的史学解析》引用的书目中找到许多相关文献。布罗代尔史学概念的一个特
本书荟萃了作者近十余年间对此问题的持续思考,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当代历史研究,在突破旧有意识形态的控制之后,又亟待学科专业壁垒,建立起与当代思潮变动之间的关联,进而具有广阔的视野、通达的问题意识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本书所论之五四时期史学,在时间上大体是指从《新青年》创刊的 1915年到1927年的十余年间。这一时期,新、旧史学的冲突与承继,中、西史学的碰撞与交融,构成了史学转型的复杂景象。一批学贯中西的学者莅列其中,史学主流力求融会中西、贯通古今,显示出了崭新气象,带来了中国史学从观念到方法、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更新。
本辑主要从德宾斯所编《历史哲学论文集》一书中选编了柯林武德若干文章,并从数量众多的西方柯林武德研究论述中选择了若干研究文章。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历史哲学的性质和目的》是通论性质的文章,他把历史看做一幕即兴之作,且一如既往地要求重视那种第二级的思想。而《历史循环理论》、《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历史循环理论》涉及到了历史悠久的历史循环论,以及那位一时的德国哲人斯宾格勒,柯林武德大大嘲讽了他,全面反击历史形态学说的必然性,但一般历史循环理论却被他视做某一视角上的感受,是历史知识局限性的一项功能。几篇研究论文中多是批评。《柯林武德的历史学理论》是作者从题材、方法等方面对柯林武德著作考察后归纳的结果,当为西方学界对柯林武德的一般认识,作者的创见之作还是在于反思问题。《柯林武德先
本书以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为中心,在现代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下,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阐明了其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历史时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他们对其时中国的革命性大变革的专注是如何塑造了他们处理理论和历史问题的方式的,作者认为,尽管这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学术上存在着应受责难的瑕疵,尽管他们经常是在粗糙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但是他们对于中国史学研究的贡献却是持久的,无论如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兴起,是由其时中国的思想和政治背景所塑造和决定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感召力,主要并不在于如列文森所指出的是对“历史”与“价值”的矛盾作出了回答,而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问题提供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