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说唐:长恨歌(全2册)》从一个普通的王子到君临天下的帝王,唐玄宗李隆基走向皇位的过程,充满了坎坷和曲折,也让他尝尽了人间的辛酸。可以说唐玄宗李隆基的皇位是好不容易才得到的。而在谋取皇位的过程中,李隆基身边聚集了不少的人才,这些人才是他政变过程中的功臣。现在李隆基当上皇帝了,他会怎样对待这些功臣呢? 事实上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唐玄宗李隆基虽然没有像刘邦做得那么,但还是显示了一定的威力。但我们也会发现一个问题,在唐玄宗处理功臣了过程中,始终摆脱不了一个人的影子,这个人就是姚崇。姚崇作为久负盛名的大臣,为什么背后会有一些小人行径的举动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姚崇真的是一个小人吗? 唐玄宗对待功臣还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功臣一个个都遭遇了不好的下场。在玄宗处理功臣的
这是一本全景式介绍杜甫一生行藏的传记,共计8章30节,文后附有杜甫年谱,扉页有前言,书后有侧记,共11万字。从少年裘马轻狂到中年颠沛流离,一直到晚年江舟漂泊。“诗圣”之称,尝尽人间悲欢,看透世间哀乐。 这是一本重点介绍杜甫诗文艺术的传记,有情义缱绻的温情之语,也有沉郁顿挫的忧愁之句。在综述杜甫一生踪迹的同时,对他的诗文也加以详细介绍,突出诗文背后的历史解读。“诗史”之谓,笔墨有温度,句读有力度。 杜甫是唐朝人,故其脱不开时代窠臼。杜诗能万古传,因其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写不尽,只能一窥;杜诗读不透,只能千诵。这本《杜甫传》,可一观。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序言、三版前言、中国民族史概要、经书、子书和战国古书、中国史书、杂史、经学 汉学、清代古学整理、考据学、史料学与考古学的结合、略谈中国古代社会、浅变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宗教史略、中国哲学史略、中国历代京都和北京小史、后记、修订再版后记、校订后记、三版校订、后记。
本书是一部探讨中国古代与近代史学思想的论文集。作者长期致力于中国史学思想研究,认为在中国史学史上,思想演进与史学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社会思潮与学术思想的变化,必然导致史学思想与史学方法的变化。本书收入的论文在时间上涉及从上古到近代,在内容上有对中国古代思想家.史学家重视史鉴.探讨史学目的与史学功能的论述,有对中国史学的经世致用的传统与特点的总结,有对时代思潮及哲学思想的演变与史学发展关系的评述,更多的是对一些思想家、史学家思考历史,研究历史的理论与方法的分析等,全书总的关注点是探讨思想与史学的关系。
本书收录了傅斯年先生1918年至1941年的十三篇有关史学问题的学术文章。其中以《史学方法导论》一文为代表,在此文中,傅斯年先生不仅详细分析了各种史料发掘、鉴定与应用的方法,而且强调了“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的一贯观点。其他十二篇文章依照时间顺序排列,从多个角度反映了傅斯年先生的史学思想。
本书和《中国历史研究法》一样,系梁启超先生二十多年史学研究的总结,其中所讲许多治史经验,至今仍具有指引历史研究门径、启迪后学的价值。全书分总论与分论两部分。总论包括《史的目的》、《史家的四长》及《五种专史概论》。梁启超说:研究“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他还阐明了史家应具备的“四长”,即史德、史学、史识和史才。在分论中,作者详尽地论述了有关“人的专史”、“文物的专史”等专史的撰写方法。 本次出版,附录作者另外两篇讲专史的文章,即《历史统计学》、《中国考古学之过去及将来》,供读者参考。
乡土研究是作者学术研究的主题之一,《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一书,集15年来作者发表的有关乡土中国的书评和札记,表述了作者对于乡村研究的成就与局限、民间文化研究中的“地方观”与“天下观”、乡村研究与知识分子的现代性之间关系的看法。
本书为一本简明的史学史著作。在讲座的基础上写成,一作者从学科史的角度,以点带面、提纲挈领地勾勒了中国史学的发生、发展、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从中西史学的比照中见出中国史学乃至中国思想和学术的精神与大义。
研究历史是医治思想疾病的药方。在历史中,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人类经历的记录;在这些记录中,人们可以给自己和自己的国家找到经验和教训,把好的事情当做典范而防止卑鄙腐败堕落事件的产生。《历史上的三种人》历史逻辑清晰,理论概括精当,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叙事翔实,是一本近来少有的历史通俗之作。 《历史上的三种人》收录历史人物散文精品二十余篇,分“君王”、“政要”、“文士”三部分,是诗性、理趣与历史感的有机结合。
大家都愿意侃历史,而且抡圆了侃,但真正乐意坐下来琢磨琢磨的却不多。历史看来真像一个可爱的女孩子,(回头率很高!)是个人都想去打扮打扮她,不仅打扮,现在的架势几乎是要给她整容而且换心换肺了。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大家都来侃历史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至少说明了历史还是有市场的,因为有人乐意听才激发出一拨又一拨人的侃兴。可惜我们那些历史学家们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会坐在家里抱怨历史已经被“侃家”们糟蹋完了,却依然一门心思只顾写他们一本正经,只有几个或者十几个人才看得懂的学术论文。其实,学历史或者说研究历史的人也同样可以侃,只要能侃得深入浅出,侃出学问侃出思想,也许同样会有人特别是普通人乐意看的。十几年前,当我刚刚知道什么叫做历史研究的时候,我写出了薄薄的一本非常幼稚的小册子,我在
《通鉴胡注表微》是陈先生“学识的记里碑”,某种程度上是其史学的综合性总结之作。全书辑胡注精语七百数十条,引证书籍二百五十余种。体式首引《通鉴》原文,退一格排胡注(第七篇取材于《通鉴释义辩误》,故皆是《辩误》之文),再退一格为“发微”。(此为陈先生创例,原为刘乃和《三国演义中征》而设,参刘氏《重读 札记》,见《励耘承学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而首十篇史法,后十篇史事的格局,则得自早年对赵翼《二十二史扎记》的体会:陈先生曾将《札记》分诉为“史法”、“史事”两大类研读(参陈乐素撰《陈垣》,见《中国史学家评传》下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至于各篇宗旨,陈先生于篇前小序皆有明文抉发,幸勿忽焉。
《汤因比论汤因比》是在汤因比与厄本的广播对话记录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由于意识形态上的隔阂和认识上的片面,汤因比对战后东欧、前苏联以及中国的某些看法未免失之偏颇,但汤因比对历史本质的认识、研究历史的方法以及他的一些见解,确实发人深省。1972—1973年间,英国“自由欧洲”电台播出了一组广播对话节目。对话双方,一位是电台播音员厄本,另一位便是被誉为“国际性智者”的历史家汤因比。对话以生动的言辞、敏感的话题、独到的见地,谈古论今,纵论时势,引起当时世界各地关注。
婚姻切忌以为开端,巴尔扎克于一八三O年如此建议道。这里所谓的,指的是具备了合法性以及正当性的,就像基·德·莫泊桑的本小说《女人的一生》里那位悲惨的女主角珍娜·勒贝尔图·德·佛的遭遇。
中国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是近百年逐渐发展建设起来的。但是,对史学得失的评论源远流长。一般来说,史学史研究的具体对象主要是史家和史书。如是,则战国时代的孟轲,就应是我国最早的史书评论家了。《孟子?离娄下》云: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这里的王者之迹是指西周的采风制度,周天子用这一办法去了解民俗民情,从而调整国策,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后来,天子卑弱,诸侯力争,南夷北狄交伐中国,采风制度也随之逐渐瓦解。
《史学论文写作》是在编者们长期的教学心得基础上,依据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和《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吸取、参考学界研究成果编撰而成。教材从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入手,内容涵盖毕业论文的类型、基本格式、选题、资料收集、构思、论证及其答辩等基本环节。教材尽量避免现有同类教材框架雷同、知识更新缓慢、模式陈旧等缺陷和不足,力足灵活安排体例,力求贴近学生实际。
本书是关于研究中国文史哲的文集,书中具体收录了:《蒙古汗位之争及大帝国之分裂》、《蒙古在中国之政府(即元朝)之腐败》、《倭寇及丰臣秀吉侵朝鲜》、《研究历史之目的》、《中国文化之起源》、《此时代重要之现象》、《秦汉时代学术之新趋势》等文章。
历史真是捉弄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文明程度越高,问题和困惑就越多。沐浴文明之光的我们,在足食丰衣之后,必然会把目光聚集在精神生活的追求之上。千百年来的先哲们孜孜以求的是事物的本源,今天的我们探寻的是问题的究竟。毫无疑问,真理不能穷尽,更没有绺,在夸父追日式的长跑中,我们只能做个持之以恒的接力者。有幸的是,面对诸多的困惑与追求,者中有专家、学者、更有那些名子闪着光芒的大师们——埃文斯、波格丹诺、里德、克肖、詹姆斯、麦克法兰、伦弗鲁、派格登……
彩图全解国学精粹,品读国学精粹,汲取圣贤智慧。
有人说,此时最适宜为20世纪的人文中国“结账”;也有人说,现在最应该为20世纪的知识大众“招魂”……然而,我们却不禁要自问:我们究竟要何为?我们究竟能何为?在这里,我们想说的和所能做的只是要对20世纪中国所走过的历程作一回顾,对人文中国的发展作一概括,阐释其文化精神的内涵。为此,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丛书。我们的宗旨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20世纪,面向21世纪,将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熔于一炉,使历史总结与展望未来相得益彰。我们将努力使学术问题大众化,追求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力求做到意新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