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100件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史》一书遴选中国各大博物院馆的100件珍藏文物,以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依据,讲述国宝本身的故事,揭示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揭示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将分散的国宝聚拢在一起,足不出户,便能领略国宝的魅力,便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让文物说话 ,真实的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的声音,揭示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跟着唐博学历史》(全三册)是央视《百家讲坛》80后主讲人、清史泰斗戴逸先生关门弟子唐博写给大众的 中国通史 。本书体系完整,结构清晰,从浩繁史料中提取一个个精彩历史小切面,循政治、经济、文化三重线索,形成具有纵深感的历史论述格局,梳理数千年中国古代史脉络。作者不仅讲解生动透彻,且提供了鲜有史料,让读者能够从另一种角度建构起更新颖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秦汉肇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乃至中华文明的肇始和奠基 政治上,郡县制和分封制拉开了集权和分权的漫长较量;经济上,核心产业的官营与私营利弊并存,政策时紧时松;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形成文化大一统的趋势。 《唐宋转型》:隋朝昙花一现、盛唐国力空前、两宋积贫积弱都聚焦于中华文明的 转型 政治上,分权与集权
本书作者参阅了大量史料以细致入微的笔触,生动翔实地还原了毛泽东从建国前夕至其去世这段时期走过的历史历程,真实再现了1949年到1976年共和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国事风云,生动讲述了伟人的真实故事,反映了伟人有血有肉的真情实感,同时也记录了伟人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书中载入多幅毛泽东这段岁月的珍贵照片,分为彩色、黑白两种许多照片是首次公开发表,有的照片还是首次还原色彩,全书集资料性可读性于一体,集收藏价值、欣赏价值于一身。
大唐王朝从盛世到没落,只有短短八年!安史之乱如何将唐朝拉入深渊,造成毁灭性后果?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历史节点,作者从唐朝一系列制度设计的缺陷开始讲起,对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内部复杂的社会经济危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唐朝外部军事政权的变化进行了深入考察,试图追溯唐朝伟大的盛世如何一步步建立,又是如何迅速崩溃的,探究大厦将倾的历史背景下皇帝、贤相、武将、聚敛集团,以及于洪流中挣扎、沉浮不定的文人们的不同选择和结局。他们共同见证和造就了这一盛世,也在崩塌之时以己之力试图挽救,但都无力回天……本书分为《盛世》和《崩塌》两大部分,立足两唐书、《资治通鉴》原典,结合相关历史笔记、诗文等资料,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细致还原安史之乱历史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探寻唐帝国盛衰之变背后的
本书以远古的原始公社时期为起点,以清代鸦片战争时期为结点,横跨上下五千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古代通史。虽是通史,却并不厚重,也不晦涩。在内容上,选取历史长河中重要的时间节点,对相关事件进行梳理,深入浅出,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在行文上,更注重对历史进行广度上的分析,不仅涉及政治方面的变化,还涉及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全景展示数千年来中国历史的真实面貌。 通史要点一:时间跨度大 从原始公社、大禹以前、公元前三千多年写起,以清代,鸦片战争时期,19世纪40年代结束,按时间发展顺序记录,是真正的五千年通史。 通史要点二:涉及范围广 书中对各个时间段的政治更迭、社会制度、经济情况、文化发展进行了清晰解读,力求给一个时代进行全方位的刻画。 简编要点一:重在梳理,不在详尽 选取历史
《中国通史简编》是史学大师范文澜先生的经典之作。全书从原始社会写起,一直写到鸦片战争,重在阐述中国历代政治、军事兴亡的根源,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状况、文化与艺术生活。本书在写法上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文字简洁生动,论述深入浅出,开创了中国新的通史的著述模式,是一部地位极高、极其重要的中国通史著作。
本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是一部图文并茂的丝绸之路简史,是近年来整体研究解读丝绸之路的扛鼎之作,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史学家荣新江权威作品。全书综合运用中外稀见历史文献、近期新考古资料和权威科研成果,通过对丝绸之路的走向、城镇、战事、物质交流、人口流动、政权与聚落、考古发掘与文化遗存等18个问题的深度分析,阐述了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的辉煌历史,呈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挖掘了丝绸之路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博雅而厚重,对我们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世界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全书思想精深、内容精湛、学术性、前沿性、权威性兼具,是一部可读性很好的丝绸之路通俗历史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