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精装版)中用四章分别描述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强的四个选择,重构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画卷。在《剿夷与抚夷》中,作者分七节讲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贸易制度,分析为什么中国没有在工业革命大航路发现后跟上世界步伐的根本原因。在第二章,作者以《洪秀全与曾国藩》为题讲内忧内患,批评洪秀全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王朝。在曾国藩领导湘军与洪秀全太平军交战的时候,中国又遇到了一次与英法联军的对峙,依然无法战而胜之,只好受尽屈辱后开始一个新的历程,向西方学习。在第三章,作者专讲《自强及其失败》,实际上就是描绘从1860年开始的三十年洋务新政的全景。第四章即末尾一章《瓜分及民族之复兴》中,用六节篇幅讲述1895年之后至1930年初期的中国政治史。
本书是历史学家蒋廷黻写给普通读者的近代史通俗之作!本书以极简的文字讲透了中国近百年间历史的演变、文明的冲撞、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其通透全面、不偏不倚,且学术含金量极高。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 本书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 本书是一本人人都能读懂,人人也都需要了解的近代史。
在《中国近代史》中,蒋廷黻把 中国近代史 界定为 中国近代化的历史 ,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成为该书论述的主线。作者在该书中提出了 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 的观点。他采用对比的方法,一开始就抓住中国社会的差距说话,指出 到了19世纪,西方的世界已经具备了所谓近代文明,而东方的世界仍滞留于中古 。而在《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中,蒋廷黻认为, 中国近代所处的局势确是 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中国近代所遇之敌人确是 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并探究 这个大变局的由来及其演化,中国对此变局的应付及其屡次的修改 。
从非著名胡子到东北大帅,张作霖的人生路是怎样的华丽逆袭,皇姑屯的爆炸声又是一个何等卑劣的阴谋毒计?从私塾秀才到直系大将,牧野鹰扬、洛阳虎踞的吴佩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又为何在直奉大战中众叛亲离?一代护国军神蔡锷是何等的风流倜傥,他和小凤仙的故事是确有其事还是民间的多情演义?本书精挑细选了一批代表人物和代表事件,真实再现了较为完整的民国人物活动事迹。该书文字简洁流畅,解读通俗易懂,图片精美,是一部适合大众阅读的历史通俗读物。
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中国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将近百年的历史演变和人物生平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热爱生活的美好,也能与阴暗和谐共处,汪老便是这样一种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尽管生活里穿插着苦难与不公,他依然旷达乐观,这点从他的文字中可见一斑。全书由"写字品画,论艺之道""提笔翻书,学话小议""幕后台前,戏如人生""随笔偶得,杂谈文化"四部分组成,收录了汪曾祺品谈生活与艺术之美的经典名篇。尤其是戏曲部分,是汪老在北京京剧团做编剧时,凭借多年与戏曲打交道的经验所作的见闻记录与思考,每一篇虽然短小却透着理性与睿智。他从丰富的生活小事中.教会我们在日常中也能发现细节之美,在艺术中更能品出生活趣味。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高潮为中心,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人民历次反封建反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及奋发自强的救国运动,分析和总结了历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中国的出路、开放与自强等重大的问题,清晰地辨明了很多近代史令人困惑的问题,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经典名著,累计发行三百多万册。 原本约70万字,1981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由郑惠、陈铭康、郑则民、石仲泉、孙洁人做了简本出版;199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修订本,新简本由白小麦、黎钢根据修订本对原简本作了相应的修订而成。本次出版本即为新简本。
本书为著名历史学家、民国史研究权威、蒋介石研究专家杨天石先生关于中国近代史(1840-1919)方面的新作。 全书所选文章共分六辑:第一辑,反映近代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列强侵略日益加深、加深的危急形势。第二辑,叙述维新运动的兴起及其领导人从“拉车前进”到“拉车后退”的过程。第三辑,再现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艰辛、发展与胜利。第四辑,探讨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后续状况。第五辑,研析林则徐以来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谭嗣同、孙中山、章太炎、鲁迅等重要人物。第六辑,评介鸦片战争以来的几种代表性的思潮及不同的救国道路。 在本书中,杨天石先生既用生动笔法描写了大变局面前清政府“五虎”制敌的荒诞,又用扎实的史料澄清了维新变法中康有为等人的密谋和史实;既阐述了辛亥革命时“头颅热血拼一掷”
《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内容简介:博学鸿儒科是康熙十八年清政府为了笼络山林隐逸和名儒硕彦而增开的一个特殊的制科,用以消弭士人与清廷的对抗情绪,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该书从三个大的方面来探讨康熙时期的博学鸿儒及其与清初学术转变的关系等问题。首先,通过考察博学鸿儒群体审视士人与清廷的关系,探寻促成学术转变的外在因素。其次,通过对鸿儒代表的个案研究,论述其学术转换的轨迹和所起作用。最后,综论博学鸿儒在清初学术中承上启下的转换作用。
郑成功亲自率领大军20000万多名、战船数百艘,从金门料罗湾出发,横渡海峡,向霸占我国领土台湾的荷兰殖民者进军;在大陆沿海和台湾同胞的全力支援下,经过9个月的艰苦奋战,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祖国的宝岛台湾。本书原为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现与该社签约,同意由我社按原画稿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