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20世纪20年代初来到中国游历,反对同胞们沉迷于租界中享乐的生活态度,利用最基础的交通工具和徒步,深入中国广阔的南方地区,足迹遍布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的乡村市镇,广泛接触中国社会的各类人群:军阀、进步学生、租界买办、贫苦乡民、传教士、手工业者,等等。用文字和相机记录下1924年中国南方地区的市井生活细节,总体来说,是非常真实的社会画卷。
冯克力主编的《老照片( 23辑)》中记录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位新西兰摄影师约翰·特纳镜头里的中国,讲述了空军英烈龙震泽的英勇事迹,以及潘美顾医生在福建屏南棠口传教的经历与见闻。
《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下册将从辛亥革命的表象逐渐深入到它的内层,重新解读百年前的那场大变局。从武昌枪响到清帝退位,大江南北,从各省封疆大吏到王公大臣分别作出了怎样的选择?本书通过大量日记、书信和回忆录,以史家的冷静之笔将他们在历史转折关头的心态、表现一一呈现,没有任何遮掩,也没有任何美化或丑化,在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背后,我们看到是他们在王朝落幕时的真实面孔。辛亥革命最终以和谈的方式完成了民国的“创世记”,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南北双方财政的困境,正是缺钱逼使双方走向对话、妥协,并以民国结束了帝国,这是以往常常被忽略的一点。在辛亥大潮中不仅那些创造历史的大人物一一登场,其中还闪现着许多初次亮相的少年学子的身影,他们中既有后来的名将白崇禧、张治中、万耀煌们,也有知识分子
书稿以国家文物第三次普查数据为基础,对抗战文化遗址的内涵与价值、保护历程与现状、分布及其特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分别阐述重庆现有395处抗战遗址的来源、空间形制、内部结构、主要价值以及保护建议等。
《1860年:巨痛与自强》以火烧圆明园和割让香港为标志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给中国人的创痛,中国走上了“借法自强”的探索之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从根本上无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而进行各方面的阐述。在叙述这段“人世之巨变至异”的历史的时候,也试着去诠释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希望得到广大读者和学术爱好者的共鸣。
《金麻雀获奖作家文丛?非鱼卷:来不及相爱(中国小小说)》收录了幸福生活,百花深处,一条忧心忡忡的蛇,如果这样,川上寺的夜晚,棋盘,缝山针,与美国紧密相连,没有翅膀你别飞,冰清玉洁,明天,换客时代,宝贝,的办法…… 中国小小说30年心血结晶,23位名家殿堂级作品,精短文学的至高水准,值得一生珍藏的经典文丛。由非鱼编著的《来不及相爱(中国小小说)》为金麻雀获奖作家文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