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下册将从辛亥革命的表象逐渐深入到它的内层,重新解读百年前的那场大变局。从武昌枪响到清帝退位,大江南北,从各省封疆大吏到王公大臣分别作出了怎样的选择?本书通过大量日记、书信和回忆录,以史家的冷静之笔将他们在历史转折关头的心态、表现一一呈现,没有任何遮掩,也没有任何美化或丑化,在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背后,我们看到是他们在王朝落幕时的真实面孔。辛亥革命最终以和谈的方式完成了民国的“创世记”,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南北双方财政的困境,正是缺钱逼使双方走向对话、妥协,并以民国结束了帝国,这是以往常常被忽略的一点。在辛亥大潮中不仅那些创造历史的大人物一一登场,其中还闪现着许多初次亮相的少年学子的身影,他们中既有后来的名将白崇禧、张治中、万耀煌们,也有知识分子
书稿以国家文物第三次普查数据为基础,对抗战文化遗址的内涵与价值、保护历程与现状、分布及其特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分别阐述重庆现有395处抗战遗址的来源、空间形制、内部结构、主要价值以及保护建议等。
《1860年:巨痛与自强》以火烧圆明园和割让香港为标志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给中国人的创痛,中国走上了“借法自强”的探索之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从根本上无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而进行各方面的阐述。在叙述这段“人世之巨变至异”的历史的时候,也试着去诠释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希望得到广大读者和学术爱好者的共鸣。
长期以来,我们熟悉的辛亥革命几乎是革命党人单方面的叙述,而傅国涌编著的《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上册)采用的是亲历者的日记、书信、口述、回忆录等史料,它们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具有不同政治倾向,既有那桐、荣庆、绍英、徐世昌、许宝蘅、汪荣宝、郑孝胥、恽毓鼎、叶昌炽等官员的日记,也有叶圣陶、吴宓、徐志摩、陆澹安等学生的日记,还有宗方小太郎、内田顾一、计约翰等外国人的日记,另有大量英、日、法等国外交人员的书信,通过这些私人记录,《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上册)重现了有关辛亥革命的许多史实,对辛亥革命作出了全新的解读,让我们得以进一步靠近现场,看到一幅幅更真实的历史图景,在平静的叙事中感受那个大变革时代的呼吸,重新认识那场改写历史的革命。
全书分为四部分,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历史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简明书写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伟大实践、伟大斗争,全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奋斗精神,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一直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了战略转移的凯歌 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失败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形象、浓缩概况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可歌可泣、悲壮辉煌的历史史实。著名画家、博士生导师沈尧伊五次独自走访长征路线,创作了很多享誉海内外的长征题材经典作品,书中精挑细选了其 100余幅画作,波澜壮阔,大气磅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倾情撰文,以洗练明快的文字,准确翔实的史实,娓娓道来地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起因、时间、路线、重大政治事件、军事战役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意义;萧华上将的夫人、长征女战士王新兰女士予
西南联大,一所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大学,一个大师的摇篮。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在昆明八年的时间里,它的命运与民国的政治走向紧密相连。 本书聚焦中国远征军中西南联大学子的身影,展现联大教授议政参政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厘清联大教授与各党派的关系和纠葛:穆旦翻越野人山,闻一多喋血西仓坡,张伯苓晚景凄凉,钱端升神情落寞…… 历史困境中的西南联大人,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在20世纪剧烈变革的中国,当学术遇到政治,当教授遇到政客,诞生了悲剧,也铸就了大师的风骨。 西南联大是中国一批大师的孵化地,他们之后,中国再无大师:陈寅恪、胡适、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华罗庚、费孝通、杨振宁、李政道、赵九章、邓稼先、刘东生、吴征镒、、彭佩云、王汉斌、朱光亚、彭佩云、汪曾祺、邹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