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按照文物用途、材质、主题进行分类,精选62件故宫国宝文物,讲述它们的前世今生。同时穿插讲述同时期的国宝故事。一套书涵盖历史、国宝、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让读者透过这些文物,了解一个多角度的故宫,进而了解伟大祖国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明。
《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普及图书,是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四川省年度重点出版项目、四川出版发展公益基金项目,由四川民族出版社策划、中国民族博物馆编纂而成。本书基于中国民族博物馆长期开展的重要学术工程“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实物表征体系研究”,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等历史文化资源,遴选一百件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文物,建构出“物”的谱系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有力地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程和历史必然性,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内涵。本书用物史互证的写作方式,讲述多民族共同书写的中华民族史;用超高清的精美原图,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用有趣有味的语言表达,
全书共五章,其中第一、二章依次叙述了蒙古境内上起远古下迄成吉思汗时代的考古遗存。这四节系统的概括的介绍了蒙古境内发现的鹿石,房形墓、匈奴墓、匈奴腰饰牌、突厥墓、突厥“围墙”、突厥石雕像、突厥碑铭和契丹、西夏、蒙古古代城址等文化遗存的有关情况。
本书通过对一百年来关于中国考古学研究的梳理,从中遴选出30篇左右有代表性的经典论著并进行点评,以方便和提升研究生教学,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鉴别能力和学术素养,为需要开拓学术领域的年轻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研究读本,帮助学生和青年教师为将来的研究奠定基础。本书包括总序(张岂之撰)、导论(学术史的梳理)、30篇左右经典论著选读(每篇论著前加千字左右编者点评,后加延伸阅读)等部分。
199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的新蔡葛陵楚墓竹简是继信阳、望山山、郭店等竹简以来,又一批战国楚墓竹简。该墓主是战国时期的夜君成,这是在天星观楚墓之后被确认的又一座楚国封君墓。2003年10月《新蔡葛陵楚墓》一书出版之后,新蔡楚简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出土的新蔡楚简损坏严重,竹简全部残破;但对楚国历史、思想信仰、医学史等方面的研究,尤其对研究战国时期楚文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在笔者硕士论文基础上一步修改完善而成,将学术界全部研究成行搜集整理,汇集成册,以便学者查阅使用。研究成果可能尚有遗漏,按语客观给出,不做太多主观评价。
本书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关于北美考古的教学、研究、实践等的体验,亦是以一名中国考古工作者的视角来比较北美考古与中国考古。内容涉及国外考古教学、田野考古模式、考古研究方法与案例、文物保护制度、公众考古实践、英文学术论文写作以及英文考古期刊简介等。可供考古人员进一步研究作参考,对于有兴趣了解和学习考古知识的人群也有开阔视野的作用。
关于中国古代考古学的整体框架及特征,作为原始文明代表的夏、商、周“三代”如何首先迈进了文明的门槛,这些对其周围地区文明的起源及影响范围和作用基础,以及夏、商、周“三代”以外的最早文明的起源等中国远古文明起源问题在本书里都有细致而详尽地科学分析。 这本由印群先生翻译,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人类学系教授张光直先生完成的英文译著《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的版(第四版)的中文译本,是一部在中国考古研究领域内产生了世界范围持续而深远影响的书。张光直先生是近代享誉海内外的考古学家,在中国近代考古发展史上作出过很大的贡献,尤其是在夏、商、周“三代”的考古研究领域,在中国“三代”的文明起源发展与世界文明起源的学术问题上都有不俗的见解。这部著作原是张光直先生在哈佛人类学系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
本书以海昏侯刘贺墓园出土的文物为依托,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近300张精美的图片,将刘贺墓的发现、刘贺的传奇经历、遗址博物馆内的文物陈列和展示体系,以及西汉时期,尤其是汉武盛世、昭宣中兴这一历史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丰富的内容展现在世人面前。书中大量海昏简牍类文物照片为首次公开出版,揭开了海昏侯国的神秘面纱,揭秘了尘封千年的往事,刷新了人们对于汉代海昏县、海昏侯国、海昏侯刘贺乃至西汉中后期历史的认知,是一部可读性较强的了解海昏侯刘贺、西汉时期王侯奢华生活以及西汉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的科普文化读物。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是世界上惟一不曾中断、并且延承至今的文明古国。汉语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之一,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除了中国大陆和台湾省外,汉语还被广泛使用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群是世界上的人群,也是联合国的主要工作语言之一,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