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再现了左翼作家郁达夫的前妻王映霞的传奇一生,她的人生跌宕起伏,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感情生活上,她先是与郁达夫结婚,后因两人的误会又离婚,数年后又与钟贤道结婚,两次婚姻都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其情感历程不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也展现了现代文学史的独特一面。作为知识女性,王映霞还与胡适、鲁迅、丁玲、徐志摩、陆小曼等文化名人多有来往,对此本书都有详细的讲述。全书语言流畅简洁,情感细腻真实,不失为一幅生动的民国生活图卷。
夏、商、周至秦、汉,这一时期泛称”青铜时代”,是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的重要阶段。青铜礼器在祭祀、朝聘、宴飨及各种典礼仪式上使用,或作为奴隶主、贵族的随葬品。青铜器上有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字“金文“,这些金文铭刻是我国最早、最珍贵的一部史书。秦汉时帝王墓葬中出现了大型青铜车马圆雕,百姓开始使用铜质镜、灯、熏炉、带钩、钱币等日常用具,青铜器上运用了错金银、镶嵌、鎏金等新工艺。 漆器有七千年的历史,其独具的深沉、稳重、宽和、优美的情韵,令人陶醉、着迷的魅力经历了几千年而不衰,被誉为”东方的神秘”。漆器在战国时进入发展期,汉代为辉煌期,隋、唐至宋、元更加高贵典雅、神奇迷人,明代漆器产量、品种及制作精美程度都超过了历代,清代的康、雍、乾三朝漆器制作愈发精致,制品更加千姿百态。 张怀林的
景泰蓝亦称“铜胎掐丝珐琅”,一种说法认为唐代就有此种“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制作,但是没有出土实物可以证明;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在元朝肘由西亚传入中国,我国的掐丝珐琅器是在元代借鉴吸收了从阿拉伯地区传人的珐琅制作工艺而发展起来的,先在云南一带流行,然后再传八中原得以发展。元代掐丝珐琅器在釉料上很有特点:釉色细腻光洁、色彩丰富鲜艳,具有水晶一般的透明效果。元代掐丝珐琅器的主题纹样为缠枝莲花纹。其时的缠枝莲花纹以单线表现枝蔓,莲花饱满硕大,莲叶叶形肥厚,图案布局具有疏落明快的艺术特征,主要器型有炉、瓶、尊等。这时的掐丝珐琅器纹样和元青花瓷器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到了明代早期,掐丝珐琅器以其金碧辉煌、华丽富贵的外观效果,深得帝王的青睐。明朝宫廷在内府设有御用监,专门职掌御前所用各种玩器的
一部次将铜镜还原到古代日常生活,从而考察了镜与人的关系的书。 一部细致到铜镜的形貌、纹饰、铭文与历代文化关系书。一部铜镜收藏与鉴赏的文化读本。 数百幅精美插图。直观呈现铜镜在东方文化中的历史演进。让你从一个镜体上读到它所属时代的生活、民俗与宗教取向。让你看到铜镜中曾经有过的生命意象。 这是一次追视,是对易逝的光阴中留存之物的无限伤怀。
传统手工艺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玉器、丝绸、漆器、瓷器和明清家具等均为世界手工艺制品中的翘楚,在粮作技艺和工艺美学诸多方面获得过极高的成就。但是,在长时期的重道不重器的儒文化氛围中,器物的制作一直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在历代的官方典籍和正史中,对于匠人们的成就与贡献的记载极为难得一见,有也只是寥寥数语,或者干脆只字不提。剑的专著很少见。本书作者钟琦先生任职于龙泉博物馆,是研究龙泉青瓷和龙泉宝剑的专家,本书是他多年研究中国传统宝剑的成果之一,介绍了剑的起源与铜剑的盛衰;铁剑的勃兴与剑的统一;龙泉宝剑;剑的佩饰与礼仪;古今名剑;剑的制作工艺;剑术与舞剑等内容。资料丰富,见识独到。
金文,又稱鐘鼎文,泛指金屬器物上的銘文。 金文產生于商代早期,逐漸興盛于商代中期的盤庚遷殷之後。商代的金文,早期通常僅二一個字,多者也不過四五字;晚期有多字者,但字數未過五十字。商代金文的内容較簡單,或記器主之氏族,或標鑄器之氏族或製作者,或述祭祀何人,或表存放地點或使用場所。這時期的金文,一般都鑄在器物的内底、腹底等不引人注目之處。繼商代之后的西周金文,與商代金文相較有了較大的發展,除了大量的數十字的短文外,長篇巨製者已非屈指可數。其内容也已頗為複雜,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法制、禮儀、生活等各方面。西周之後的金文,經過了春秋時期的平穩沿續后,到了戰國晚期終于衰落了。 商周時期的金文,從研究商周歷史的角度而論,提供了史書未載的大量資料;從研究上古語言的角度而論,展示了
《中国金银器》讲述了中国金银器的演变过程及其独特的风貌,侧重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金银器制作的工艺、风格、特点等以及代表器,并配有大量相关彩图及小知识,使得《中国金银器》成为了解中国金银器全貌的基本读本。先天的鬼力加上后天人类工艺的精心琢饰,使金银器具有了财富和艺术的双重价值。
左太北编著的《左权家书》主要以图片和文字形式反映了左权同志在抗日战争年代的十几封家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同时还有左权的简传、领导人的题字照片、家人及后代的回忆纪念文章、左权陵墓及纪念建筑照片。左权,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1905年3月15日生于湖南省醴陵县黄茅岭一个农民家庭。中学时代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4年3月入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11月转入黄埔军校第1期,后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后,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1分校教育长、新12军军长、第15军军长兼政治委员、第1军团参谋长和代理军团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