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是中国古代工艺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本书集中选编了中国历代玉器的纹样造型近400幅,编者通过原器物墨拓法和少量的线描图案,准确而细致地表现出了中国古代玉器的原有纹样和造型,生动再现了中国古代玉器的迷人风貌。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藏丰富。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在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以至于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崇高品质的象征,即所谓“君子佩玉”。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随着时代的演变,
“画像石可说是一种石刻绘画,这种造型艺术,按成型技术来说,应属雕刻;依其整体艺术形态而言,实似绘画,故习称为画像石”。准此,本书所谓的汉代画像石就是汉代的画像石。本书从汉代画像石兴衰始末、画像石建筑的营建、为神明更为死者的建筑、汉人入神升仙的境界、汉人身后的理想家园、汉代画像石的艺术特点、汉代画像石的著录和收藏等7个方面对汉代画像石作了简明扼要、深入浅出的介绍,重点介绍了汉代画像石的建筑形式和题材内容。书中插有80余幅图像,可与文字对读。读了本书,对汉代画像石会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在欣赏汉代石刻艺人留下的精美作品图片的同时,增长中国古代艺术和中国古代历史的知识,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和旅游生活。书末深度旅游资讯,为读者参观考察提供一个参考。
谈及收藏,人们往往首先会联想起古代钱币、青铜器以及陶瓷艺术,再深入些,则容易想起名人字画……简言之:收藏,古玩、字画而已。其实,就收藏本质而言,应该理解为搜寻有价值的珍品而藏之。藏品的价值包含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因稀有而带来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距今约2000年历史的艺术精品、作为我国美术史上的艺术奇葩,被专家称之为“敦煌前的敦煌”的汉画像石理应为收藏珍品中的珍品。 在画像石的主产区的屋基、桥墩、小院中的简易饭桌及其脚下践踏的石板街也往往是由汉画像石构成。
本书讲解了一些与佛像相关的基本常识,包括佛像的表现手法、分类及题材、收藏鉴定要点,介绍了印度佛像的几种艺术样式。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汉传佛教金铜佛像的特点、辨伪进行断代式讲解,从十六国开始,直至明清。同时,将我国唐宋时期出现于云南地区的南诏、大理国金铜佛像单独拈出,讲解了其有别于中原佛像、藏式佛像的独特之处。最后一章依然是以朝代为序,讲解了单尊石佛像的鉴定及特点。全书结合大量图片,从艺术特色、文化底蕴、审美鉴赏、考古辨伪等角度,对汉传佛教金铜佛像以及单尊石佛像相对于印度佛像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流传演变的时代特征作了清晰的描述,是一部系统讲解汉传佛教雕塑艺术的书。
《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建筑》以图片为主要内容,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汉代建筑形象,是汉代建筑较为完整的形象资料库,适合不同受众需求。对于研究汉代建筑艺术、现代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研究中国早期山水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现代景观设计亦有的借鉴意义。本册汉画主要包括:住 宅 、园 林 、水 榭 、亭 台 、楼 阁 、祠 堂 、市 井 、粮 仓 、阙 、门 楼 、斗 拱 、桥 梁
《古董速查手册》收录了纽约、斯图加特、伦敦、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昆明、天津等城市或地区的四十余家拍卖公司1996—2006年间拍卖成交记录与拍品图片。本书内文条目原则上保留了原拍卖记录,按拍品朝代、品名、款识、估价、成交价、尺寸、拍卖公司名称、拍卖日期等排序,部分原内容缺失或不详的,则不注明。书画卷内文条目还有作者姓名、作品形式、创作年代、钤印等内容。本书为该丛书之一《牙雕角雕》,本书是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实用工具书。
汉代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它根植于汉代社会生活的土壤中,其审美意蕴不仅受到儒家文化、黄老学说、道教文化等精神的影响,而且受到楚地民俗文化意识的侵染,继承了楚地“好巫信鬼神”富有浪漫特色的文化习俗。朱青生编著的《中国汉画研究(第5卷)》分报告、论文、方法、研究介绍四个专题,共收录了20篇文章,书稿围绕着汉画中的酒具和酒仪、汉代陵墓石兽、画像描述、武氏祠画像石等问题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