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清华大学收购一批珍贵的战国竹书(简称清华简),约2500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价值可与孔壁中书、汲冢竹书相媲美,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推动了古史的深入研究。该书主要从清华简与先秦时代的经典传播、清华简与先秦时代的政治格局、清华简与先秦时代的思想世界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综合性研究。
上海博物馆收藏到珍贵的战国楚简的消息在1999年初见诸报端后,一直为世人所关心,经过专家们废寝忘食地整理,《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的一、二两册已公开出版,为相关的研究者们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本书就是研究人员们结合上博藏楚竹书的第二册所提供的资料所撰写的论文汇集。主要为《上博简》(二)中的《子羔》篇、《鲁邦大旱》篇、《从政》篇、《昔者君老》篇、《容成氏》篇和《民之父母》篇的释读及针对相关内容的初步研究,同时也有《上博简》(二)释读的心得。论文集汇集了海峡两岸老、中、青学者们各自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李学勤、裘锡圭、庞朴以及台湾的程之敏、周凤五、邱德修、陈丽桂、林素清等老一辈学者纷纷撰稿,贡献自己的见解,为后学指点迷津。
上博楚简是20世纪90年代与郭店楚简并肩的筒帛古书的又一大发现。作为上博楚简的最初整理者,作者对这批最早公布的简文非常熟悉。《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即其阅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册的读书笔记,也是继《郭店楚简校读记》之后,作者的另一部筒帛古书个案研究专著。 经过重新排比,重新考订,作者对简文注释者在整理工作中的失误也多所订正。指出《孔子诗论》其实是从《子羔》篇裁出,同卷的简文尚未公布,这部分简文并不是按《诗序》、《颂》、《雅》、《风》和《综论》的顺序排列。由于此册公布的简文,有两种与郭店楚简相同, 作者对二者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可视为《郭店楚简校读记》的姊妹篇。
本书系统收录了所有已公布的散见两汉魏晋出土的法律文献,主要指简牍、碑刻(包括买地券、刑徒砖等)、玺印、吐鲁番文书。同一性质的材料按时代(西汉、东汉、魏、晋)等类别进行文本整理。每批法律文献一般包括解题(包括出土时间、资料整理和发表的介绍)、释文与校注、白话译文、主要参考文献、相关问题研究、图版等。其中,校注是重点内容,主要是利用古文字研究成果与考古新资料进行文字校补、疑难词语考释、法律术语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