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洞国将军,毕业于黄埔军校*期。在东征、北伐战争中,受到血与火的洗礼。1933年春参加了著名的长城抗战,成为*早参加对日作战的中国军队将领之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又先后身经保定战役、漳河战役、徐州会战、豫西会战、武汉会战、广西昆仑关战役、鄂西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大小百十战。特别是1943年,身为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和副总指挥的郑洞国将军,与盟军将领史迪威、索尔登等一起,率部反攻缅甸,横刀国门,大振国威。十四年抗战,郑洞国金戈铁马,纵横驰骋,以赫赫战功跻身为一代中国抗日名将。 郑洞国将军是一位具有朴素爱国思想的正直军人。大革命失败后,由于思想局限,他在痛苦和彷徨中,与曾在东征、北伐战场上并肩战斗过的共产党人分道扬镳;1948年秋,在辽沈战役的关键时刻,他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这次重要抉择,使
我总结唯有三件事可做:艺术、行动和爱情。 乔治 蓬皮杜 我之所以喜欢艺术,正是因为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且能够让人轻松地切换时空。古典艺术看到的是过往和历史,当代艺术看到的是现实和发现。 克洛德 蓬皮杜 这部作品由蓬皮杜之子阿兰 蓬皮杜和致力于想象力对权力影响研究的法国记者塞萨尔 阿尔芒共同执笔,讲述了被艺术、爱情和信仰支撑的蓬皮杜夫妇的一生,同时展现了乔治 蓬皮杜在从政期间以个人的艺术天分建造的一个充满文化与现代艺术感的法国。 蓬皮杜夫妇1933年在拉丁区相遇,彼此一见钟情,相伴一生。二人拥有相同的艺术审美和天分,把对艺术的热爱融入公共和私人生活当中,建设了一个充满当代艺术气息家庭的同时,也设计了一个新的法兰西。在乔治 蓬皮杜从政期间,他将自己的艺术想象落实成许多有益于法国的
本书完整记述了刘公武先生爱国爱民、追求光明的一生。 1903年,刘公武出生于华容县城的一个商人家庭。青年时代,他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在复旦大学时成为学运先锋,因参与学潮被退学回乡,随即身体力行参加了湖南农民运动,遭反动当局通缉后,他远走南洋谋生,后为探索德意志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恢复重建的奥秘,赴德国留学。 九一八事变后,刘公武从海外毅然回国,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部上校秘书,辗转塞北抗战。全面抗战爆发后,他担任国民党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少将政治部主任,竭尽心力培养抗日军政人才;任武冈县县长,颁布新政,贴近民生,开化民风。 抗战胜利后,刘公武任湖南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省民政厅长等职,协助程潜、唐生智、仇鳌等促成湖南和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公武先后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
曾任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部长的王芳,是一位传奇式人物:早年,他担任锄奸科长、保卫部长、敌工部长。解放后,杭州是毛泽东最喜欢去的地方,当时王芳担任浙江省公安厅厅长,肩负保卫工作重担,成了毛主席的“大警卫员”。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又因经手侦破“18号案件”——揭发江青匿名信案件,熟知江青的不可告人的丑史,被江青点名押解北京、武装看管审查达七年之久;后经毛主席亲自批示,王芳这才获得自由。“四人帮”倒台之后,王芳担任预审组长,后又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厅检察员,参加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的审查工作。“两案”结束后,出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1987年重履公安,担任公安部部长兼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第一政委。 往日,出于职业习惯,王芳对自己的过去守口如瓶。如今,王芳离休多年,为了保存珍贵
在中共历史上,林彪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少华、游湖所著《林彪的这一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以翔实的史料、优美的文字和独到的评述,全景式地反映了林彪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一生,堪称史学园地一株引人注目的新葩。这本书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有质有文,毫无沉闷之感。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许多著名的史学论著,如《史记》等,本身就是优美的文字。但不知从什么时起,史学渐渐远离了文学,只剩下一幅无血无肉的骨架,也就渐渐远离了喜爱它的人们。 《林彪的这一生》,作为一部史学人物传记,大胆采用纪实体裁,以平实的叙述、白描的勾勒、洗练的文字,实现了史学与文学的有机结合。在这里,人们完全看不到一般人物传记那样的沉闷之感,凸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鲜活的、丰满的、独特的人物形象
《宋教仁与中国民主宪政》近代湖南名人既有地方特色,又具全国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抽掉这些湘籍名人,一部中国近代史就会变得不可理解。反之,深入研究湖南近代名人,可以有力地促使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向纵深发展,也有助于宏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研究过程中,我从报刊、图书、档案中搜集到大量的宋教仁资料,仅宋都仁本人的佚文就有50余篇,这不仅大大增强了我研究这个课题的信心,也使《宋教仁与中国民主宪政》建立在扎实的资料基础上,还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宋教仁与中国民主宪政》是林增平先生和郭汉民负责的“近代湖湘名人研究”课题的子课题之一。林先生去世后,课题由郭流民先生负责。此书从确定大纲到出版,也渗透着郭汉民先生的心血。
本书为台湾“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将军的传记。吴石原系国民党高级军事人员,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1947年开始秘密为中共工作,后按组织意图赴台湾执行任务。1950年春因中共台湾省工委遭敌破坏,吴石受牵连而被捕,该年夏天英勇殉难,被人民政府追革命烈士。“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这是毛泽东1950年1月上旬写下的一首赞“密使一号”的五言绝句,也是毛泽东惟一一首赞扬隐蔽战线英雄的诗。1975年12月20日,周恩来总理在病危之际曾说:我党不会忘记在台湾的老朋友。其中提到两位,一位是当时还健在的张学良将军,另一位就是已经牺牲了的吴石将军。
黑发下温和的面容,有力的双手,炯炯有神的目光,在没有皱纹的脸上尤显突出的下颚上的黑痣,一个伟大的导师,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深深地烙上了他的标记。任何一个想了解中国历史的人,任何一个真正寻求被压迫民族解放的人,都无法回避“毛泽东”这个伟大的名字。 这本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逄先知主持编写,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主要依据是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毛泽东同志建国前的文稿、电报、书信、讲话记录和他所参加会议的大量记录;同时,参考了同毛泽东同志有过直接接触的同志的访问记录、回忆录和当时的报刊资料,是根据丰富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写出的比较翔实的信史。 本书重点介绍了毛泽东由新中国成立至去世前这一阶段的经历。从新中国成立到抗美援朝、推行合作改造
本书作者回忆她和周总理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的往事。 从常人的角度看周恩来,看到的是一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总理标准像; 从家人的视角再看周恩来,会发现他更为深邃复杂的人格魅力; 这幅真实展现周总理的全景图,对很多细节的记录,读来莫不令人感动、伤怀…… 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自幼在总理身边长大,亲眼目睹、亲耳聆听了他老人家许多鲜为人知、感人至深的事,通过深刻的思考、饱蘸深情的笔触,她将这一切传达出来,成为部亲人回忆总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