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中国近代探寻富国强兵的启蒙思想家》作者永田圭介通过对严复著作、书信、日记的研读,对严复故乡的考察和对其后人的访问,以及对以往中外严复研究成果的调查吸收,用自己生动明快的语言,把严复曲折复杂的生涯娓娓道来,描绘出严复学习、生活、工作、思想的人生轨迹。而且对于作为伟大启蒙思想家严复的重要诗文、著作、译作也一一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和评析,读者读起来并不觉得其深奥、难懂和枯燥。同时作者对严复的曲折人生和复杂思想又做了比较实事求是、客观细致的考订和分析。如严复在福州船政学堂和英国留学时代的生活,严复与李鸿章的关系,严复对甲午战争的反思,严复与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关系,严复任民初北大校长的作为,以及严复如何署名筹安会及其与袁世凯的关系,等等。既充分肯定严复的历史功绩
《别有中华:张伯苓七十寿诞纪念文集/南开大学校史丛书》中汇集了十三位作者的十二篇文章。这十三位作者,除胡适外,均为当时美国的研究东亚和中国问题(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哲学、外交、历史、法律、农业、医学等方面)的学者,如曾任燕京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北京协和医学院代理校长顾临、曾于清华大学任教的霍尔康柏以及中国湖南湘雅医学院的创始人胡美等人。 文集通过论述张伯苓这一杰出中国人物及其所处时代各领域的变化,以新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面貌。书中介绍了教育家张伯苓及其所创办的南开系列学校的成绩,颂扬了张伯苓的人格及南开教育事业的国际声誉与深远意义,同时,综述了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演进、经济转变、哲学更替、医学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情况。
作者生逢乱世,年少时过着辗转流徙的生活。十五岁偷渡香港,在纱厂做学徒工,每天从晚六点工作到次日凌晨六点。在旁人看来是没有前途的日子里,他却活出了希望。半工半读到十九岁,终于在未受过正式教育的情况下考取台湾中兴大学,展开人生新历程。 1962年,赴加拿大Guelph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并在多伦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71年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研究员,后受聘于马里兰大学生物系,曾任代理系主任,副院长、代理副校长等职务。1991年,参与香港科技大学创校,工作十年,先后任理学院院长,学术副校长。 荣退后,积极推动大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十余所高等院校任名誉/客座教授。在他的推动下,家乡的临沂大学已破土动工。他认为:一分努力就会有一分收获,如果我能比别人更努力,就会有比别人更美好的
《考古学家邹衡》介绍了北京大学邹衡教授的学术成果:他通过长期的考古实践,建立豫西地区仰韶文化与河南龙山丈化分期标尺;首倡二里头文化1~4期是夏文化之说;论证郑州商文化与安阳商文化的分期,命名先商文化漳河型、辉卫型和南关外型,创建商文化的编年体系;提出郑州商城即汤都毫说,偃师商城桐宫说;命名先周文化并揭示其三个来源,识别出一批先周文化铜器;预见北京房山琉璃河是早期燕都遗址;通过天马—曲村遗址的发掘,建立晋文化分期标尺,为探寻晋国始封地提供了重要线索;发现雪山一、二、三期文化;建立孝感地区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时期的考古分期;揭示皖西北新石器时代至东周时期的文化面貌;确定鲁西南新石器时代至东周时期的文化序列;以上述研究为基础构建起夏商周考古学文化研究体系框架,夏商周考古学的研究潮流,为
《素质教育背景达成批判》是编著者对基础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背景进行了全方位调查,取得了大量真实、可靠数据,并对其作了归类统计、比较分析等处理。在此基础上,从学校、社会、家庭不同角度,围绕着对学生思想品质、个性发展、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综合素养等方面成长的不良环境进行了科学分析和有力判断,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抵制和改变不良环境的观点和措施。
制度,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现象,也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甚至还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现象之一。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我们越来越能感受到制度的价值与意义,制度推进了社会的进步,也促进了人的发展。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人的需要的多重性,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冲突与协调,更加凸显出了制度的举足轻重与不可或缺。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编著的《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 传略(第2辑)》是《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传略》的第 二部,着重记录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共和国高等教育 领域的9位老一辈教育家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革 命历程、教育理念、教育成果以及杰出弟子等。他们 曾经在我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等学校中担任过主要 领导工作,在教育战线德高望重。他们对党和国家的 教育事业竭尽忠诚,对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有独到见 解,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这 9位老一辈教育家分别是朱物华、李曙森、刘达、李 国豪、刘佛年、唐敖庆、钱令希、赵沨、谢希德。书 中配有大量珍贵的照片,使这样一部沉甸甸的有着丰 富史料价值的图书显得更加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