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全部著述中影响优选的一部,主要描写了明清易代之际秦淮名妓柳如是的跌宕一生。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册,主要内容包括缘起、河东君最初姓氏名字之推测及附带问题、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附:河东君嘉定之游)、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复明运动(附:钱氏家难)。本书每一章节都是陈寅恪先生探究史料、核定确切后的详细讲解,客观详实地记录了柳如是的生平及作品,以及明末清初江浙一带与柳如是相关的文化名人的事迹及作品,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精神面貌,极具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对于之后的历史文化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个知己就好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天性中优美的部份来。张爱玲一九五二年,张爱玲由沪到港,为生计所迫应征美新处翻译,与宋淇、宋邝文美夫妇结识,一见如故。起初几年,差不多每天见面,无话不谈,留下许多围绕写作、友谊、女人等的隽思妙语。一九五五年,张爱玲离港赴美,双方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鱼雁往返。今由宋以朗整理,三百多封书信选录、近三百条经典语录,不仅全面展示了张爱玲后期的创作心路历程、作品出版情况,更有鲜为人知的生活点滴。将近半个世纪惺惺相惜的友谊之书。那在艰难中始终音问不断、相知相扶的情谊,让人低回不已。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将看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张爱玲。
《自诬与自述:聂绀弩运动档案汇编》收录了聂绀弩在1954年至1957年几次运动中的部分检查交代材料。这些材料是作者错划 右派 问题得到改正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清理档案时发还的。原件由周健强女士收藏并提供,朱正整理成书。其中的《槛房杂记》已编入回忆文集《脚印》,其余首次见于本社出版的《聂绀弩全集》第十卷。为保持文献材料的真实性,尽量原文照录,错漏之处以〔〕更正或补全。作者删改之处照录,并以 编者注 简要说明。办案人员所加的横线保留,其他符号以 编者注 说明。
在唐代,白居易是仅次于李白、杜甫的诗人。他留下的文学遗产,数量居唐人之冠;其思想儒释道杂揉,诗文中颇多思想史方面的资料。本着评、传相结合的原则,本书章讨论了关于白居易独特的家世的几个问题。第二至五章,几乎是编年式地缕述了白氏曲折而漫长的一生。行文中多引述其各时期的诗作,以见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并从而窥知其思想的转变的轨迹。第六、七章,分别评述其前期的激进民本主义思想和后期知足保和的中庸主义思想,是全书重点所在。第八、九章,分别评述其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学主张与创作成就。第十章,总述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元稹是白居易生死不渝的挚友。二人诗风相近,才名也大体相当,史称“元白”。故附其略传于白传之后。
《屠隆研究》是关于明代诗文家、戏曲家屠隆的专题研究。明代文学研究中,中晚明文学研究是一个热点,近年来也出现了很多有力度的著作。然而,目前的研究宏观研究多,如流派、思潮研究等,而微观研究少,如单个作家的深入研究;作家作品研究多而次重要、二流作家研究少。这似乎不利于新材料的发现,也不利于研究的拓展和深入,因为这不能完整而深刻地探讨时代的文学思潮。文学史是具体而丰富的,作家作品不是孤立存在的,或者说,他们只是千丝万缕关联着的时代网络中的几个点,时代浪潮中的几朵耀眼的浪花。仅止于名家名作的研究思考,便难见历史的真貌和文学史发展的深层动因。因此有必要对一些看似次要的作家,尤其是创作虽非而创作思想和历史地位颇具特色的作家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发掘新材料,提供新问题,从而推动文学史研究的深入
张爱玲始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话题。本书是海派作家陶方宣在出版了六部有关张爱玲的专著之后,又推出的一部厚重之作。全书以16万言的篇幅,从绝句、华服、芳踪、红颜、电影、摩登、美食、素描等八个方面切入张爱玲的传奇人生,不仅以生动、流畅的文风营造出唯美的意境,而且以丰富、翔实的史料还原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张爱玲,是一部令张迷们无法拒绝的苍凉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