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丝——钱学森传》讲述了钱学森旅美二十年、曲折归国以及为中国航天事业殚精竭虑的传奇一生。钱学森是如何从一个清末杭州西子湖畔出生的钱王后裔一跃成为美国航天业界的火箭动力专家,以及如何成为麦卡锡主义的牺牲品而离开美国,从而摇身变为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成为中国的“导弹之父”?这本书都做了解答。
本书讲述了印席裔美国天体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钱德拉塞卡(1910-1995)的故事。本书的写法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尽可能接近原貌的钱德拉。 传记作者卡迈什瓦尔·瓦利教授,同为印度裔,是钱德拉的后辈和崇拜者,他怀着钦佩的心情多次访问钱德拉。两人进行过广博而发人深思的对话,依据这些对话以及钱德拉的论文、信件,瓦利运用风趣流畅的手笔,追踪钱德拉一生各个时期的足迹和轶事,精彩内容层出不穷。传记介绍了钱德拉如何在其叔父、诺贝尔奖得主拉曼的影响下,从小立志献身科学。又详尽披露出钱德拉与导师爱丁顿就白矮星理论展开的激烈争论。因遭到爱丁顿的极力否定,“钱德拉塞卡极限”(白矮星的恒星质量上限)被认为是错误的而遭摒弃,直到多年后才得到公认,这是鲜为人知的故事。传记还讲述了钱德拉奖《天体物理学杂志》从一
本书是中国古代五位数学家(刘徽、李治、秦九韶、杨辉、朱世杰)的合传。书中对这五位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及数学成就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编者周瀚光、孔国平还对其科学成就的思想基础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述。
《涂光炽院士图传》用20万文字和精选的500余张照片,将涂光炽院士的一生,从家庭背景、追求真理、科教兴国、矢志育英、组织领导、道德风范、思想感情和敬仰怀念等8个方面进行了如实的记述。从中不但能了解到涂先生的科研成果、学术思想和学科理论,更重要的是见知了他这些成就和丰功伟绩的创新思路和指导实践获取成功的全过程。人们可以从这位学者、大师身上学到“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准则和科学方法。此书不但对从事地学科研、教学和矿业生产的人员学习参考和实际应用具有的启迪作用,而且对青少年学生也有可读性、激励性。
本书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包括:苦难童年、黑暗中的光亮、寻找前进的方向、成果初现、曲折的道路、辉煌的高峰、幸福人生。
吴锡九,1932年生于上海。1949年年初从南洋模范中学提前毕业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电子工程,1954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学硕士学位,是美国批掌握晶体管技术的研究人员。《回归》共分六个篇章,以时间为主轴讲述了吴锡九的童年生活、南模时代、赴美留学以及之后他三度"回归"的经历--回中国科技兴国,回美国搞科研,回归自然致力于中美绿色能源开发合作。文中不时可见一个科技人对于祖国的振兴乃至全球的发展的担当与思考。《回归》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发行。
恩里科·费米是当代著名的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是物理学罗马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本书为其夫人劳拉·费米所著。本书以个人回忆的方式比较详细地叙述了费米的生平和他的科学活动,包括政治背景、社会生活以及一些与他有关的人和事。通过本书,不仅可以了解费米的生平事迹,而且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人类对核能从理论探索的实际应用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