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途中党内各种政治主张的角力,不仅伴随着长征的全过程,而且也主导了长征的全过程。本书沿着历史的脉络,以纪实手法对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内部政治斗争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历史进行了全景式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艰难历程。书中浓墨重笔地记述了一批杰出领袖人物的成长、崛起和个别党内领导人物升腾与坠落的历程,揭示了人生的真谛,耐人品味。 从事长征历史研究的专家魏德松研究员在审读此书的评语中写道:“作者在书中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斗争内幕,澄清了某些歪曲史实的传闻,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本书是反映红军长征时期政治斗争历史的一部较系统全面的新作。”
如果说,全球化使得世界更加复杂,那么,作者们也期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使读者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立即更为清晰,就像在一个信息流动中形成的图像定格。当然,世界变迁的速度也将使我们不停地重新审视这个世界,不断地深化自己的理解。本书设计成一种工具箱形式:采用对开双面结构,内容简洁、不仅是本图册,更是个真正的工具箱:由一位制图专家、一位地理学家和两位政治学学者集体构思,是巴黎政治学院15年专题教学的结晶,可谓“全球化百科全书”。由巴黎政治学院制图中心所制作的地图和图表无疑构成了本专业领域的性参考资料。
本书是一部集政治哲学和经济哲学于一体的专著,起基本的命题是,“现代政治并非原则政治,而是利益政治”。而对这一命题作出判断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对全体公民实行了普遍待遇。用布坎南的话讲就是“只要对公民中的某类特定群体实行某种具有歧视性的待遇(不论是奖励,还是惩罚),或以某类人在对全体社会成员有意的事情上具有高人一筹的智慧而将公民划分为该受奖赏和不该受奖赏之类”,那么,这样的社会就是实行“利益政治”的社会,理由是这些做法违背了普遍性原则。 读者对象:政治哲学、经济哲学研究及教学工作者,大中型图书馆收藏。
中国大国地位的真正复兴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只是从这时开始才真正地逐步地解决了近代中国所未能解决的民族独立、政治统一、经济振兴问题。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开始跻身世界之林。然而,这并不妨害抗日战争在近代中国国际地位史上的定位。应当说,它是这一历史轨迹上的一个辉煌的坐标,由此人们看到近代中国国际地位从痛苦的沉沦到艰难的崛起的悲壮的历程。
1968年9月12日,毛泽东向全国中学毕业生发出指示:从旧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或大多数是能够同工农兵结合的,有些人并所发明、创造,不过要在正确路线领导之下,由工农兵给他们以再教育,彻底改变旧思想,这样的知识分子,工农兵是欢迎的。 全国一片沸腾,青年学子们心中洋溢着激动的热情,“到农村去,到边疆去。”不少地方的革委会当晚发出通知,号召广大革命群众以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争做执行毛主席最新指示的模范。有些地区召开了几万到十几万人的动员大会,掀起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新高潮。 各城的红卫兵组织和中学革委会等,也迅速发出了“动员令” 1969年1-2月,仅两个月时间就有155.6万人下乡落户。到年底,全国共下乡267.33万人,加上1967、1968年下乡人数达到467万人。 从此,老三届们在祖国南北的沼泽、草甸
当代有关民主政治的理论著作,即使谈不上“多如牛毛”,至少也是“群芳争艳”。这些争奇斗艳的民主理论,不论是经验性的或是规范性的,各就不尽相同的理论基石,开展出互有出入的理论建构。尽管理论家时常宣称其本身的理论建构,乃属千锤百炼之作,所以能扣紧永恒不变的真理,但各个皆属言之成理的真理宣称,不免令人眼花缭乱,甚至疑念横生。本书运用“本质上可争议的概念”,深入各行其是的各个理论,梳理其中盘根错节的纷纭理路,追溯内在潜藏的共同核心意义,从而筛选出足以代表当代民主思潮的理论。阅读本书,不但可以通晓一般民主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能够掌握经验性与规范性两种民主理论的“整合之道”。
本书主要内容有:国际核不扩散体制与中国;中国对联事国维和机制的参与;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中国视角;中国与APEC的相互适应及APEC的未来;中国与WTO:一个相互学习、适应和促进的过程;用新的视角审视国际人权公约与中国的关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演进民中国的利害和战略选择;国际组织建设的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中国加入国际组织的文化伦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