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德语900句》修订工作仅涉及语言,主要有二:一是完善了对话与句型的汉译文字,使其更贴切德语表述;再是给至第六部分的各个单元添加了词汇表,附于句型之后,以方便学习查看。德语词汇,尤其名词、动词,鲜有单义。词汇表的中文释义,仅为该词在原句既定场景中的语义,若要进一步学习,还须查阅字典。
本书用三十讲的篇幅,完整地诠释了德语基本语法。本书内容翔实、观点新颖、解说言简意赅、例句纯正地道,图示精当。 本书基于作者三十余年德语教学研究成果以及翻译实践经验撰写而成,实用性很强。它突破了传统语法书的窠臼,内容架构为循序渐进式,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且每个例句都配有译文。本书是遵循中国人学习德语的规律而精心编排的。 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德语初学者的教科书,也可供德语工作者查考之用。
在德语中动词的变化形式分为强变化动词和弱变化动词;动词又可分为带前缀动词和加前缀动词。动词又因时态和单复数的不同发生变化,因此德语中的动词是德语学习者的重点和难点。本书从多方面详细讲解了德语动词的构成,不同时态的变化等等如用动词列表的形势展开详解:表格1-3列出构成复合时态形式和助动词形式;表格4-5为弱变化动词的词形变化表;表格6-79为强变化动词的词形变化表,并按照词干元音换音的规律进行排列。
《商务德语900句》修订工作仅涉及语言,主要有二:一是完善了对话与句型的汉译文字,使其更贴切德语表述;再是给至第六部分的各个单元添加了词汇表,附于句型之后,以方便学习查看。德语词汇,尤其名词、动词,鲜有单义。词汇表的中文释义,仅为该词在原句既定场景中的语义,若要进一步学习,还须查阅字典。
本书共收入二十六个常用的德语小品词,所谓“常用”是指它们极其活跃、又很难把握。本书主要内容由两大部分构成,部分主要介绍德语小品词的划分、特性、功能等;第二部分通过大量来自文学作品和实际使用的典型例句,以例释的方式逐一说明所选小品词的使用,阐述其中的深层含义和习惯用法,对重点疑难之处作了有针对性的分析。笔者希望以此帮助读者在全面、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德语小品词的使用知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交流,全面提高运用德语的能力。
本书共收入二十六个常用的德语小品词,所谓“常用”是指它们极其活跃、又很难把握。本书主要内容由两大部分构成,部分主要介绍德语小品词的划分、特性、功能等;第二部分通过大量来自文学作品和实际使用的典型例句,以例释的方式逐一说明所选小品词的使用,阐述其中的深层含义和习惯用法,对重点疑难之处作了有针对性的分析。笔者希望以此帮助读者在全面、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德语小品词的使用知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交流,全面提高运用德语的能力。
本书是一本为德语初学者编写的词汇书,尤其适合计划参加欧洲标准语言体系A1(derGemeinsameEuropaischeReferenzrahmen,NiveaustufeA1)考试的学员。《德语基础词汇详解》在编写过程中,一直秉承“词汇网络化”的概念,也就是说我们在记忆的过程中,要进行必要和丰富的联想,比如想一想近义词、反义词、复合名词等,这样记忆一个单词就可以达到记忆多个单词的效果,大大提高了记忆效率,从而降低了记忆工作量。本书结构清晰,例句简单易懂,词汇筛选合理、高频反复。凡是A1考试常考的词汇,都用黑体字标明。对广大德语初学者来说,这是一本简洁实用,词汇量充实,例句贴近日常生活的德语词汇书。
本教材设置了10个单元,内容包括对论文的界定、选题方法、文献研读、研究过程、论证手段以及提纲的制定、论文的组织、文献引用、语法与文体要求、初稿的写作与论文的修改等。本教材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论文撰写步骤为主线,从定题到论文全稿完成,逐步展开、环环相扣。书中的陈述简单明了,不仅直接运用了学生论文作为范例,而且丰富多样的练习直接与学生自己论文的进度相结合,把写作理论和写作实践高度统一起来。
《论德语和英语的相互借鉴》大致分成四部分内容。部分为语音部分。阐述德语与英语有着重合的元音以及辅音,但相同的音素可以构成相似或不同的英语与德语发音(配有练习);第二部分为构词部分。阐述某些德语和英语的单词读音相似或相近,但书写或词义却不同(配有练习);第三章为语法部分。在词法、句法、语态及时态等方面,对英语向德语容易发生“迁移”的敏感“区域”进行了细致剖析,进一步证明了“干扰性错误”预测与治疗的重要性(配有练习)。
《现代德语语法》编写理念为对德语语法作多层次描写和再现语法的多元互补,并关注其动态发展,意在使读者对现代德语语法有概括的了解,进而为熟悉、掌握德语语法奠定基础。本书从词法、句法结构入手,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是前提,进而从语言形式到功能,唯有这样对语言描写才是必要的,因为形式与功能互为依存,德语尤其如此。我们的目的是阐述语言手段在功能方面的规律性及受功能制约的诸规则。传统语法对语言描写到句子层面为止,这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句子语法应是语言分析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因为语言交际通常是在高于句子的跨句语篇层面上进行的。鉴于此,本书对语篇结构的重要内容:句子衔接的词汇、句法及语义手段作了扼要介绍,使学习者在基础阶段就有意识地关注语篇结构和语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