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大部分建筑和景观设计因为不起眼而游离于日常的视线之外,却处处都有门道 这就是这部非典型城市漫游指南的主题。 本书将带你饱览城市建筑背后的秘密:为什么电线杆总是一撞就断?为什么有些垃圾箱带锁?想让超速的汽车主动减速有哪些方法?公园和机场的座椅为什么让人难受?这些看似平凡之物之中蕴藏着人类的智慧与创新、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想象,守护着城市的平和与活力。它们是留给城市漫步者的彩蛋,是让设计细节控会心一笑的暗号,也是写给人文爱好者的谜语。 让我们跟随 99%视线之外 播客的创始人罗曼 马尔斯,开启这场大开眼界的city walk!
酒文化的研究是发掘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酒器酒瓶则不仅是酒的载体,也是酒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的民族自古就是世界上酒的重要发祥地,同时也是陶瓷艺术的重要发祥地,经过几千年的嬗变发展,如今的中国酒瓶已经足以形成一个独特的造型艺术门类,可是多年来在这方面的专著几乎没有,此书的出版,可以说是填补了一个重要空白、对提高人们对酒瓶酒器的艺术鉴赏力和促进酒文化的研究和发展都将起到推动的作用。
这是一部有关天坛的普及读物,在满足建筑爱好者,及旅游者的需求之外,它同样是一部精研的学术专著。著作以天坛建筑群为主体叙述结构,包括建筑的布局规划、建造的过程、空间意境的营造、神性的表达和象征意义,还有天坛的历史由来,以及朝代更替,所带来的天坛整体,乃至各个局部的变化。全书资料翔实细致,用典很多,但并不晦涩,无论是艺术还是史料的典故,都可以说恰到好处。随着阅读的深入,将进一步感受到著作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外延,如中国古代的天崇拜与祭祀礼仪的演变过程,甚至于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化乃至东方哲学的精神内核,那是有别于西方宗教的“天人合一”的信仰。
找出10年前我写的一篇文章,是关于一座古桥的,当作这本书的《代序》,或许合适。题目叫:《又见一座北京古桥》。 北京的古桥数量多,而且名气大,个个都有大段的故事,其中国宝级、市宝级就有七座。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便是一座名桥。 最近,我在西山里看见一座桥,它既古老又可爱,不妨记述一下,以期引起重视,将它认真保护起来。这座古桥建在大山涧里,是个大型独拱石桥。在北京,独拱桥里最漂亮的要数颐和园里西堤六桥之一的玉带桥,它拔水而起,突起一个大罗锅,非常高,非常陡,造型飘逸,相当惊人;山涧里的这一座,也属于独拱,但恰恰相反,拱圈虽很大,桥洞却向下伸展极深,罗锅反而起伏不大,只因它是架在两山之间,好像匹夫当关,一位巨人分腿而立,挺立在山涧当中,气度非凡。 桥是石质的,由下到上,全是大
早在1984年,陈明达先生曾评价道:“独乐寺两建筑,按现存古建筑年代排列,名居第七,但若论技术之精湛、艺术之品第,均应推为,可以说是现存古建筑中的上上品,*的范例。”为进一步阐释他的这一观点,约六年之后,陈先生于1990年完成了一篇重要的文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制度》。在此文中,作者似乎完全进人到了古代建筑师的世界,不但解析着一个个技术方面的疑难,更通过技术问题的解析而还原到审美性的文化层面,遂追索出若干条中国建筑在结构力学、建筑美学等方面的独到建树。 在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史上,梁思成先生于1932年发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一文标志着中国建筑历史研究正式引进了西方科学性的“田野考察”方法;陈明达先生于1966年完成的《应县木塔))则初步证明中国木构建筑是有设计规律可循的,同时,这部书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