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尺度,突出的形象,在立面占很大比重的屋顶,夸张的造型,浓重的色调……代表了中国建筑的秦汉风格。秦汉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 气派宏伟,恢阔舒展,造型浑厚,轮廊参差,装饰华丽……代表了中国建筑的隋唐风格。隋唐建筑代表了中国建筑的浪漫主义情调。 规格方整的城市,生动活泼的街市面貌,大量出现的私家和皇家园林,臻于成熟的造园手法……代表了中国建筑的明清风格,盛清建筑继承了理性精神与浪漫情调。 雍容而大度,严谨而典丽,自由而委婉,亲切而宜人……这就是中国建筑的精神。
这本小书与人们通常看到的建筑书不太一样,对建筑家藤森昭信而言也是破天荒的作品。身兼建筑史家和建筑家的藤森昭信,看待建筑的角度非常独特。藤森昭信认为西方建筑对日本建筑的文脉具有的破坏作用,其中是现代主义破坏性最强,深及建筑与人类的关系。 而藤森昭信在这本小书里试图追寻人类发展的线索,重新梳理建筑发展的脉络,将重新解体的文化碎片重新捡起,与破坏之后完全做别的东西的现代主义相比较,破坏之后再重新组合建立的就是藤森流。
建筑是人类站立在地球上的最恢宏的风姿。 人类从远古时期的凿洞而居,到今天的万丈高楼,其间经历了难以描述的艰辛与努力。人类建筑文明的发展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是同步的。一座的建筑,容纳了人类物理力学的丰厚底蕴,彰显了人类手工业制造者的巧夺天工,承载了人类开拓创新的勇气与决心。 每一座建筑背后都有一个动听的故事,每一座建筑的年轮都记载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每一座建筑的脚步都烙印了人类文明的辉煌。 品读了《快速品读经典丛书:品读世界建筑史(修订版)》,就明晰了建筑科学的奥秘,就观览了地球上最的奇观。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史料性。读者从中可对整个西方建筑的发展史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本书共分十章,全面系统地对上起史前的欧洲直到现今西方建筑的发展历程作了详细的阐述,书中还附有大量的示意图。 章以起源的意义,从史前的欧洲说起,古时代人类最伟大的建筑居然是陵墓,这意味着什么值得人们思索。第2章讲到原始的基督教时代,那个时代人们思想受到蒙蔽,文化的发展停滞了,而建筑却进入了一个兴盛的时代。第3章是基督教时期,封建主义的胜利,此时的建筑特点归结为长方形廊柱大教堂和一座座白色教堂。第4章讲到最辉煌的13世纪,与政治上的憎恶相比,人们不能不赞叹它所培育出的建筑之花。第5章是14、15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给建筑带来了新形象,第6章为16、17世纪称为探索的时代
沈福煦编著的《建筑历史(新版)》包括中国古代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和中外近现代建筑史部分,完整而系统地阐述了古今中外的建筑。《建筑历史(新版)》从理论到实例分析,内容比较翔实,而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适合于高等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特别适合建筑、室内设计、城市规划及景园设计等相关专业的短期培训班,并可作为建筑历史课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
本书是到目前为止论述19世纪到20世纪世界现代建筑发展的最完整的中文史论劳动著作。全书100余万字的篇幅和七百多张插图,从历史发展、理论体系分析、建筑家和建筑事务所的介绍、建筑流派的讨论等多方面入手,完整和清晰地勾画出近二百年以来现代建筑发展的脉络和轨迹,特别对于19世纪初期欧洲的一系列建筑和设计运动,到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粗野主义、有机功能主义、高科技派、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新都市主义等等运动进行了深入阐述和讨论,揭示了现代建筑发展中形式变化的内在动力和社会根源。突出强调了现代化和传统的关系、建筑家的社会责任心等要点。 本书是建筑师、设计师、高等院校有关的师生和对现代建筑有兴趣的读者的重要著作。
本书是根据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十一五”艺术类专业教材编写方案,在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为艺术设计·环境艺术本科专业“中外建筑史”课程而编写的教材,同时也适用于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的艺术综合素质课程建筑鉴赏教学以及建筑艺术爱好者自学之用。 本书编写的指导思想有三点:一是专业性,二是艺术性,三是人文性。本书(共分七章)以专题撰写为体例,通过以相似或同类建筑实物为纽带整体分析中国建筑艺术和国外建筑艺术经典作品及其相应的文化内涵、艺术取向、风格特征。通过这种对比分析增进学生对建筑艺术历史的理解和把握。本书编写特色除了兼具技术性和专业性外,更凸显建筑艺术的审美性和人文性。 本书编写着眼于教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化了“中外建筑史”课程的教学设计。在每个章节都设置了教学要点、课后
《世博与建筑》系统地对世博会建筑进行了介绍,并对世博会每个阶段建筑技术发展进行了集中回顾和总结。全书以描述世界历届世博会建筑为基本内容,反映了世博会对城市建筑发展与城市生活方式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个建筑技术发展的切片,让读者了解既有的成果;同时,也为专业读者展示了未来建筑技术发展的新趋势,预示了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