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清代木结构》主要讲述古建筑的木结构部分的构造,对木构件的名称、屋架的构成和类型以及《工程做法》中的大木构架及其尺度进行了系统讲述。本书重点讲述了斗拱、屋盖木基层、木结构的连接、装修等方面的知识。为了体现全面性,本书还介绍了部分古建筑的基本知识、历史常识、专有名词等。本书可作为古建工作者的技术参考书,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古建专业的教材。
本书系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出版于1961 年的艺术评论文集,系作者在20 世纪40 年代、50 年代发表于《党派评论》《评论》《艺术》等期刊的艺评文章的结集。全书分文化一般、巴黎的艺术、艺术一般、美国的艺术、文学5 部分,计收文37 篇,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格林伯格的艺术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包豪斯美学的某种辩证法。在本书中,格林伯格对前卫艺术、抽象表现主义、现代主义、巴黎画派、纽约画派及其代表画家均有独特而精彩的艺术批评,从中我们也可一窥其艺评文章的现场性、当下性、流动性和丰富性。
本书的最早雏形是薄松年、陈少年 张同霞教授合写的《中国美术史纲要》,曾由中央美术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内部印行,在美术教育界影响较大。后来由薄松年执笔修订,除扩充了绘画和雕塑的许多内容外,又新增加了书法和工艺美术部类,并于2000年正式出版。此次增订,基本的结构体例不变,主要增加了新近发现的美术遗迹内容,调整和充实了部分重点章节和全书的例图。全书共分九个教学单元,其中,史前至隋唐时期美术五个单元由林通雁执笔;五代两宋至明清时期美术共四个单元由薄松年执笔并负责终审全书。本书体例完备,内容宏富,重点突出,立论精要,是目前大学中国美术史课程的一部很有专业特点和影响的教材。为方便广大美术院校师生的学习和阅读,近700幅图随文配插,文中生僻字词注音,并且在每个教学单元后附有大量的复习思考题。本书的
本书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系列丛书之一。它以中国传统建筑组群为解析对象,全面地介绍了建筑组群的基本特征、文化意义、构成形式、布局原则等内容,以理论结合实例的形式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组群的基本面貌特征,并以大量的图片作为实物参考依据,更直观、更形象地一一解读不同建筑形式之间组合的规律及表现出的艺术魅力。书中涵括了民居、宫殿、陵墓、寺庙等多种建筑形式的组群实例,同时附以相应的高质量的插图,使读者能够更迅速、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组群的性格魅力和文化内涵。适合建筑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建筑师及热爱中国古典文化的人士使用。
洛阳位于古代中国的腹心,“居天下之中”。以洛阳为中心的黃河、洛水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也是传统文化资源荟萃之地。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自夏代起曾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千余年间洛阳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北京古建文化丛书:其他文物建筑》收录的内容是从除城垣、坛庙、宫殿、寺观、府邸宅院、园林、陵墓、桥塔、近代建筑以外的其他文物建筑中,选取的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实例,时间截至民国时期。《北京古建文化丛书:其他文物建筑》收录对象的建筑形式为中国古代建筑形式。《北京古建文化丛书:其他文物建筑》用文字、图纸和照片相结合的形式,从宏观到细节展示、解读北京其他文物建筑的建筑艺术特色和取得的成就,并以这种方式真实地记录北京的这些古代建筑。《北京古建文化丛书:其他文物建筑》内文包括北京的其他文物建筑概述、北京的其他文物建筑实例。
本书是鲁班算量软件完成的两个实际工程量计算实例,一个是框架结构的小学教学楼,一个是剪力墙结构的住宅楼,包括了土建、钢筋、安装三个专业。工程量计算过程有结果说明,并附有两个工程实例的光盘,读者通过对本书的工程图纸和光盘中的实例就能很快掌握用软件计算工程量的基本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书可供建筑工程技术施工人员、造价人员和建筑类院校学生学习时参考。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业发展迅速,建筑形式更是愈加丰富多样。建筑、建筑形式、建筑的生产方法、建筑师的社会文化地位、欣赏者与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身份,以及建筑与建筑形式的社会功能等等,都随着物质的增长,出现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诸多新特征。本书正是探讨了建筑形式与消费时代的关系,并通过大量的建筑案例分析,阐述了建筑形式的社会功能作用,对当代建筑创作方法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适合建筑学、社会学、美学等理论研究者及中国文化爱好者阅读、收藏。
面对古建筑庞大纷繁的世界,我们不会感到困惑,选择其中任何感兴趣的一卷,都可以有条不紊地走进去,然后一卷又一卷分门别类地欣赏到门楼之庄重、楼阁之挺拔、版坊之神圣、书院之典雅、祠堂之崇高、会馆之富丽、戏台之绚丽和宅第之安详。本书还注意展示地域的多元、历史的多变、人文的多样,匠人与艺人手法与技术的不同,以及文化的差异造就的审美的缤绘,从而使读者感受到中国建筑文化浩无际涯的宽度。 同时,本书又非常精心于照片的拍摄。摄影师们着力从景象中摄取内在的意境,又刻意用细节放大历史的辉煌,使读者了解到中国建筑艺术般的高度。而精练的文字阐述,进而发掘出建筑文化的深度。于是,一部中国古建筑大观就这样立体地赏心悦目地摆在眼前。 牌坊,凝聚着多少中华儿女的情怀和游子的思念啊!
本书是《中国民居五书》的第三册,讲的是福建境内4个地点的乡土住宅。在《中国民居五书》第二册的序言中,我曾将浙江比喻为清华乡土组的“大本营”。按此说法类推,福建可算得上是一个“次本营”。清华乡土组在福建省的研究点,一共有5个,仅次于浙江,与山西省的研究点一样多。考虑到福建和北京之间的距离,以及福建在几年至十几年前的交通状况,能选择并完成这5个研究点,已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