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公寓派”就能凭借“干净”与“不干净”的明确划分过上明亮利落的生活吗?“清里食宿公寓派”把自己的喜好与气息布满居所的每一个角落,这种不懈的努力难道真能带来幸福吗?“哈比达派”对生活的解释真能让他们变得透彻吗?……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谈论建筑的书,甚至也不仅仅是一本讲述日本文化论的书。在书中,作者将其目光集中于“住宅”在这样一个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建筑实体的关系,用貌似轻松诙谐的语调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尴尬情状。 《十宅论》与其说这是一本建筑书,不如说是一本易懂且有意思的日本文化论。读者可以通过透视十种日本人居住的十种住宅,来了解日本既传统、又带有“舶来”色彩的文化。并能在各种风格之间,找到自己所欣赏的,喜欢的,不知不觉中,也映射出了自己的性格特点。 “对住宅、
这不是一部中国建筑史,作者的用意也不在于写一部中国建筑史,而是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对中国建筑进行深度省思。 作者根据多年来对中国建筑梳理、研究的成果,给予文化上的诠释。通过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了解,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建筑,更生动地欣赏中国建筑空间中包容的生活。从建筑与文化的交互对照中,把握中国建筑的意义与价值。
《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一书平装本已经印了6次,是梁思成先生一本经典的通俗的建筑著作。梁先生的历史、文学、文化方面造诣极深,他有许多关于建筑和建筑人生的文字是非常易读和有教育意义,具有传播文化的作用。这是一本能给众多热爱文化的读者,尤其是青年人读的书。本书请梁先生的遗孀林洙女士编辑梁先生最美最通俗的建筑文字,还有大量珍贵的照片和历史资料,是一本具有很强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的书。此次推出精装版本,值得一提的是随精装本会赠送一本《故宫测绘图笔记本》,这本笔记本里收录了营造学社当年测绘的故宫建筑图16幅,完全原汁原味呈现历经时光磨难的图纸原样。 大拙至美五部分内容简介: 部分: 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也最耐久的一类,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
本书以讲座的形式,按历史顺序,介绍外国19世纪新建筑运动开始之前的建筑。共20讲,分上、下两篇,不是完整的建筑史,而是择重点而述。以不同的视角,为读者展现了在历史的延承中建筑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一本的外国建筑史基础读物。
融汇古今,打通中外,带我们进入了一次文化旅行。从苏州园林到皖南民居,从上海的石库门到岭南的“四园”,甚至一直到法国的凡尔塞宫和美国纽约的第五大道,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其结构、其情趣、其精神,统统贯穿到住宅文化的总体历史中。更为可贵的是,该书一改建筑专著的枯燥乏味,以随笔的形式以小见大,平中见奇,深入浅出,体现了一个学者对中国建筑的哲思。
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和西方的一批建筑大师,如吕彦、童寯、杨廷宝等设计了我国现代史上一批经典建筑、这些建筑既艺术地解说着中国近现代的建筑史,也彰显着这些建筑巨匠们的历史踪迹。 能够成为一名建筑师应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他们所创造的建筑作品毕竟要比建造者长寿,即便后人依然只能记住那些经典的建筑,但那终究是建筑大匠们智慧和心血的载体,何况它们还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往事和一种文明的永恒呢。当然,追寻建筑大匠们踪迹的方式,还是走进由他们创建的那些经典建筑中,这也许也正是他们所希望得到的一种尊重方式。 曾几何时,我试图探寻中国建筑文脉的源流,没想到一深入进去才发现,这竟然是另一个宇宙乾坤。别说寻找什么建筑文脉的肇始发轫,就连其中一支脉也“原非竭一、二人之驽钝所能及事”,更不敢奢谈循着它
人与环境——这是二十世纪极具挑战性与诱惑性的研讨主题之一,它不仅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学与自然科学领域里,也相当深入地渗透到我们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精神活动中。 环境意识的觉醒与强化,使我们对艺术分类系统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观念性的转变——在金字塔系统结构中,实用艺术系统处于社会艺术生产的最基层,而纯粹艺术系统则处于农业为基础会艺术生产的最上层。在这金字塔基底层与尖顶层之间,则是社会艺术生产最为广泛的中间层,即环境艺术系统——它兼具实用艺术与纯粹艺术因素,同时以实用产品与非实用产品为审美信息的载体。处于信息时代的发达国家,近几十年来设计观念最本质的变化是对环境设计与环境艺术的普遍认同。正是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建筑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和美学现象与环境紧密地联系起来,运用邻近的科
本书把世界建筑划归六个文明区域来介绍,分别为埃及古文明、欧洲与基督文明(含北美洲、大洋洲)、中国与日本、印度、中东和中南美洲。依照时间的顺序,精选出50座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重点介绍。 建筑类型分宫殿、陵墓、教堂、庙宇、清真寺等,涵盖园林、桥梁、公共建筑。每座建筑除详述其背景、特色及在建筑史上的意义外,还配以图解说明。
什么是文化产业?它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变化? 《文化产业》一书,将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同文化社会学、文化研究、传播研究以及社会理论等研究方法的优点结合起来。概述了围绕着文化产品产生的一系列关键性论争。 本书共有8个章节。分为两大部分。部分讨论了文化产业的定义、特性、研究方法以及人们对文化产业的评估和解释等方面;第二部分则是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文化产业的变迁与延续做了详细的论述。 近年来,文化产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相关的理论研究却远远落后于实践。 本书对于我国当代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与探索无疑是具有独特意义的。
南靖土楼依时依势而建,形式各异,体态万千,散落在山野,点缀于田问,呈现古建筑的容颜,风土民情浓郁,乡问野趣横生,构成独具魅力的文化景观。南靖土楼是雄伟的,它让人感受到刚强;南靖土楼是柔和的,它让人体会到秀美;南靖土楼是神秘的,如同一位没有撩开面纱的少女;南靖土楼是博大的,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有一位专家告诉作者:单就土楼的“土”和“楼”二字便穷其一生研究不尽。是啊,先民留给作者们的宝贵遗产,精深无比,需要作者们作长期的严肃认真的研究、探讨,决非简单的蜻蜓掠水式的解释和说明。 为了让南靖土楼发扬光大,作者把10多年来收集到的有关专家、学者论述南靖土楼的文章,加上个人掌握的一些资料进行编纂出版,以区别于其他土楼的书籍。可以说,这本书学术性较强,对人们了解南靖土楼,特别是理解南靖土
本书在讲述中外建筑体系发展脉络的同时,还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对中外建筑艺术的总体特征及细部差异进行了生动阐述。 本书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并配以500余幅图片,可读性较强。 本书既是建筑和艺术类院校的中外建筑史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的教材,也可作为建筑学、城市规划、旅游、园林与环境艺术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应试的重要参考书。
作者运用自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建筑创作中各种艺术手法的应用,诸如建筑中的虚与实、尺度与比例、韵律、质感、日光及色彩等的具体应用;并试图凭借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帮助人们去体验建筑,从而使人们加深对建筑艺术的理解。
房龙于1882年生于荷兰的鹿特丹,父母的分居导致他从小“逃避在过去之中”,从10岁起就沉溺于史学。房龙后来曾在德国和美国求学,获得了博士学位,但他并没有成为一个书斋里的学究。他当过教师、编辑、记者,屡经漂泊,同时苦练写作,1921年写出的《人类的故事》使他一举成名,饮誉世界。 对待学问和文字,房龙在坚持人文主义立场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他认为:“凡学问一到穿上专家的拖鞋,躲进了它的‘精舍’,而把它的鞋子上的泥土作肥料去的时候,它就宣布自己预备死了。与人隔绝的知识生活是引到毁灭去的。”于是,深入浅出地将艰深枯燥的学问化作轻松风趣的精神食粮呈现给读者,成了房龙作品的显著特征。 房龙多才多艺,精通十种文字,拉得一手优美的小提琴,还亲自将自己的大部分作品配了稚拙可爱的插图
也许,我们从没有想过建筑可以是一个叙述载体,一个疗愈空间。 李布斯金的建筑作品,回归地域、文化、族群、个人的历史,聆听石头的声音,讲述流动的时间故事。倾斜的地板、不成直角的墙角,圆弧的屋顶、由罅隙倾泻而下的光、无尽反射的水晶体,没有一个空间不让人驻足反思——从刻满世代伤痕与哀悼气氛的柏林犹太博物馆,到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旁的螺旋体,拆解冲突本质的帝国战争博物馆,重现画家密闭幽室的努斯鲍姆美术馆,乃至世界贸易中心重建项目中呼应自由女神火炬的“自由塔”,将双塔崩塌时刻凝结的“光之楔”。 本书除了阐述建筑师自己的创作理念,更穿插他对生命、家族、文化根源及对建筑这个行业的省思。这不只是一本建筑师的回忆录。
《风格的魅力—地中海.田园.新古典.现代》是关于家居室内空间经典装饰风格基础知识的书籍,以四大经典装饰风格——地中海风格、田园风格、新古典风格和现代风格为主轴线,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了每种风格的起源、空间构成、装饰要素、配色方案、软装配饰和设计指南。书中精选了大量经典案例,力求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风格的魅力—地中海.田园.新古典.现代》可作为高等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人员的参考工具书和业余爱好人士的普及读物。
“当建筑伴随着我们头顶上方的屋顶带给我们欣喜和悲伤、复杂和敬畏时,它便开始变得无可替代。”《建筑无可替代》不是一本建筑历史书、一本建筑风格指南,也非一本建筑词典,尽管它包含了这三类书籍中的各种元素。《建筑无可替代》的目的是通过建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来“解决当我们站在建筑面前时,它们是如何被我们感知,以及建筑是怎样在情感上和精神上影响我们的”。保罗·戈德伯格通过举例,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过程,从小的科德角式小屋到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的宽广而平滑的大草原房屋,从林肯纪念碑到高度雕像化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和罗马的圣伊科大教堂,在这些建筑中,“简单的几何体……创造出了包含人类想象力最深度复杂性的建筑作品”。作为美国知名的建筑评论家,作者基于数十年来对建筑的观察和对我们如何体验它们所进行的
作者是台湾建筑评论家和小说作者,本来一直在两个领域里分别拓展,但是此次却有意把两种专长汇合,成为文学(主要是欧洲古典文学)和建筑(主要是西方当代建筑)的相互激励、置疑,因而可以说是“跨领域”的奇书。作者在书中所做的,并不是建筑与文学的一般比较,而是强调它们在精神上对作者分析城市/建筑的启发,是了一般的所谓学术性的类比的感性随笔。 建筑除了响应技术、预算以及现实需求外,当还要有些为人类环境所做出善意出发的思维。 创作过程的困难挑战,是与现实诱惑相互交加共存的,当为与不当为的扶择,或就应该回归去看是否关照了本来自己的初衷吧! 在遇到各样的困难(或诱惑)时,设计者是否还是坚持自己的初衷,努力破围而出地去完成整个案子。 好的建筑并非必然是拥有先天条件的作品,反而是能在自己的既有
这本书集中概括了革命后头几年里苏俄先锋文化中大量涌现的纲领,比当时所有的著作都更全面透彻地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它从建筑在新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出发,阅明建筑在社会方面和技术方面都合理化的必要性和途径,现代建筑要组织新的生活,给新生活以形式。这本书很雄辩,表现出作者的博学和自信。
本书旨在介绍中国民间传统的地域文化;以图文随记的形式,向大众传播中华本土文化之精髓,复苏久远的历史场景。 炎炎盛夏,在岩头村丽水湖尽头的乘风亭里,静静的小石条上备有解暑的凉茶,亭角还有可以解决简单炊饭的柴草锅灶,柱子上挂着一串串金黄色的草鞋,备行路人更换。亭内有幅对联:“茶待多情客,饭留有义人”……这静静弥漫着的疏朗的乡情,并非迷幻的桃花源仙境,而是今天著名的中国乡土建筑学者陈志华老先生笔下的楠溪江古村落。这样的书、如此的景,您若是不看亦不游,那么您时下的生活还有什么滋味?!
本书是建筑大师写给普通人的小书,收录了梁思成先生1943年至1961年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代表性文章,此一时期,正是梁思成学术生涯的第二阶段。本书从“建筑是什么”讲起,从类型、体系、特征、艺术,甚至文化遗产的角度对中国建筑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文则以时间为轴,简单梳理了中国建筑史,并重点讲了佛教建筑在中国落地、生根、发芽的脉络。纵观梁思成先生的一生,其写作一向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文笔优美,深入浅出,在平实的叙述中表达学术观点,若干篇什甚至可作散文读。因此,对于专业读者来说,阅读本书,可重温梁思成的学术观点,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本书则可说是一本了解中国建筑艺术的读物。
本书以讲座的形式,基本按历史顺序,介如19世纪新建筑运动开始之前的外国建筑。全书共20讲,分上下两篇,不是完整的建筑史,而是择重点而述,以不同的视角,却为读者展现了历史的延承建筑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