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停车设施规划方法与信息诱导技术》根据3项和省级基金项目成果总结而成,其主要特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城市机动车停车施的类型划分,分别提出路内停车、路外停车、建筑物配件停车、换乘车设施的设置方法和相关要求;二是基于驾车者辆停入的全过程,分别构建出行前、出行途中和出行目的的信息化停车诱导的功能设计和关键技术。 《城市停车设施规划方法与信息诱导技术》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城市设施规划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城市停车设施类型划分和调查方法、停车需求预测方法、路内停车设施设置的交通效应分析及合理布局设计方法、路外停车设施选址布局优化方法、换乘停车设施层次结构划分及布局优化方法。下篇介绍信息化停车诱导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城市停车诱导信息系统发展概述、出行前车辆停放信息系统功能设计及优化
《中国城市密码》作者迪特·哈森普鲁格是一名德国学者,自2000年起,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作者在中国多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哈尔滨、长春、吉林、大连、青岛、郑州、西安、宁波、深圳等多个城市,同时作者也参与了部分城市建设实践和决策。本书即是作者运用城市符号学、城市社会学等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并系统梳理该历程的结果。在跨越文化的对比视角中,作者深入细致地剖析了中国当下城市空间的种种现象,追踪其内涵和本质,包括界限模糊的城市公共空间、封闭的居住小区、色彩和灯光装扮的街道景观、欧式主题的新城建设、城中村、宽阔大道―垂直街区构成的紧凑城市等丰富的内容。作者努力探寻的是当代中国城市空间生产中的“中国特性”。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中国其实根本不是在西方化,她的骨子里既有对于优选的、现代
洪亮平、赵茜等著的这本《从物质更新走向社区发展--旧城社区更新中城市规划方法创新》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思路设置了三个板块。*一板块“旧城更新规划与社区发展规划关系研究”。其中,借鉴相关学科理论基础,界定了旧城更新和社区发展的内涵,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旧城社区更新规划的问题,并结合政府角色和规划角色转变要求,探讨了旧城更新规划转型的基本方向。第二板块“旧城社区更新规划中引入社区发展理念的路径研究”。重点剖析了英、美、日旧城更新的政策经验,总结了我国旧城社区更新政策制度创新及规划方法创新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在旧城社区更新规划中引入社区发展理念的路径。第三板块“基于社区发展的旧城社区更新规划策略研究”。结合案例实践,论述了基于社区发展的旧城社区更新规划制度设计、理
全书分蠡湖篇、惠山青龙山篇和惠山古镇篇3个篇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规划建设的决策者、行业执行者、热爱家乡山水的百姓以及全社会,传递新世纪无锡在山水城市试验区建设中的理念、思路和经验体会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槙文彦的建筑哲学——关于城市与建筑的思考》介绍了槙文彦关于城市与建筑的一些思考,梳理了槙文彦50余年的建筑历程。在这长达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槙文彦本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建筑师们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对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n槙文彦一生致力于发展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以精细的手法使建筑表现出理性的思维。槙文彦对建筑和城市都有着独特的见解,他采用散文式的构造方法,赋予建筑更多层次的内涵。他主张开放性的结构,以极强的适应性满足时代变迁的要求,同时他十分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极力为建筑物赋予人性和文化的特征。
商业作为城市空间结构中永恒的胶水,不但把分离的城市元素不断地连接起来,而且促使其演变、转化,城市综合体由此孕育而生。 香港理工国际出版社编著的《城市综合体2》内容包括:徐州广场;圣彼得堡综合体;北京银泰中心;天津开发区中心商务区;大道广场大厦;大同双子大厦等。
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早在七十万年前,这里的蓝田猿人就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篝火,从此,炎黄子孙就在这片热土上繁衍与生息,开创了的东方文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乡。在这里,有代表着周、秦、汉、唐时期的遗址,有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大型城垣;千百年来,有数不清、道不尽的故事在这里发生、传诵或湮灭。
《给水排水设计手册1(精装)》以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中常用的数据、图表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单位换算、理化数据、水质指标、气象、地震、管道接口、防水、防腐、绝热、噪声以及不同材质的管渠水力计算表等。 可供给水排水、环境保护专业设计人员使用。也可供有关科研、基建、厂矿企业、施工管理技术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按照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可以得知,城市风貌规划应该从研究城市的风貌背景出发,科学梳理分析现状问题,确定风貌定位,构建风貌体系,科学进行风貌控制,合理实施风貌引导。 《城市风貌规划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嘉峪关城市风貌规划作为切入点,呈现给所有关心嘉峪关城市风貌的人们,希望为嘉峪关城市风貌的提升、城市文化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期盼为今后的城市风貌规划研究提供借鉴的理论和方法。
现代医疗设施的设计者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清洁、有效的医疗环境,患者的健康、安全、心里情绪不仅仅依赖于医护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环境对治疗效果的促进作用也日益被重视。专科医院专注于某一类学科,其环境设计应更多注重专业学科的医疗服务模式和患者的诉求。本书涉及儿童医院、妇产医院、肿瘤及放化疗医院、医院。这些项目是建筑师、室内设计师、艺术家与医护工作者共同完成的、有治愈作用的艺术品。
城市人居环境的营造与改善是世界性议题,国际社会已确立人类居住平等和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清晰目标。自建国以来,随着宏观环境与政策的变迁,我国住区建设与社区发展几起几落。但不可否认的是,住区与社区作为社会民生的重要构成,随着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民众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影响着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本专辑以当前我国住区建设与社区规划作为主题,回顾我国住区建设历程,探讨近年来住区规划与建设的热点与趋势,对尚处于探索阶段的社区规划进行了经验介绍,并汇集了部分海外住区建设与社区规划的经验以作借鉴,使读者对住区建设与社区规划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由于涉及领域较宽,本专辑分成了住区建设、社区规划及海外经验板块。
“绿水青山”的战略与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一脉相承,它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和具体体“绿水青山”核心是“水”,浙江的“五水共治”及全国的“水生态治理”是万亿元的新经济。推动“绿水青山”,必须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要关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调配;要加大湿地建设,扩大水域面积,减少地表径流,促进雨水就地下渗,保护洪泛区面积,实现“一片天对应一片地”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以及落实“源头减排、过程阻断、末端治理”的水生态治理原则。“绿水青山”的本底是“青山”,必须竭尽全力搞好河山和矿山的生态修复,推行良好的生态补偿机制,保护好水源林、原始林、生境林、防护林,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和基因库,保护好当地原始植物种和动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微观、非汇总的视角探讨基于行为的中国城市研究与规划范式成为城市地理学与规划学的研究前沿。本书整合社会学与地理学研究特长,构建“行为-制度-空间”互动的研究视角,注重“行为-空间”互动背后的制度因素,以制度变迁和空间重构背景下个体行为模式的社区比较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城市转型的行为研究范式。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结合定量与GIS三维可视化及空间分析方法,从城市居民行为空间的社区分异和不同城市群体日常行为空间分异两个角度,透视中国城市社会转型及空间重构过程与机制及其对不同城市群体日常生活经历影响的差异性,并对基于行为的中国城市转型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2013城市漫步·山城·步道·低碳:届西部之光暑期规划设计竞赛》为一届西部之光暑期规划设计竞赛的教学记录与获奖作品展示,以重庆市渝中区十八街地段为研究对象,积极开展实地调研,创新性探索适合地块自身发展条件、符合当下城市规划前沿理论的规划设想和策略。
《再造历史街区:日本传统街区重生实例》本研究室历经2年的支持社区营建的珍贵记录,围绕保护著名的备中松山古城——冈山县高梁市的历史城区景观展开描述,既挖掘了珍贵的地区资源,又培养了专业人才,为该地区注入了新的血液——即使在今天,整个日本也都面临着这样严峻的课题。n
设计是与白纸的斗争。在城市设计中,就功能和造型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必然是处于直觉和思考之间的一个过程,应用适当的设计方法,将有助于在城市设计中更好地运用自己的知识,权衡不同的设想,并以此形成合理的设计构思。 本书通过文字和图片阐述了这几个步骤,并归纳整理了设计——这一创造性活动的思维基础,并列举了一些设计的实例来说明其中的关系。从中,读者可以发掘适合自己的设计模式。简单地说:要让城市设计成为可以学会的。 作为内容上的知识储备,本书还简要地介绍了城市建设的背景和主要任务,还包括了城市结构和城市空间方面的要素以及城市在社会、政治和思想方面的意义。本书旨在激励读者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提出了绘制图纸和草图的技术性建议,这些都有助于设计的训练。
本书系“中国公共艺术与景观”丛书之一,从制度设计角度透视了公共艺术的理论与实践,阐述了对公共艺术的一些深层次思考。全书内容共分5个部分,包括:问题讨论,中国公共艺术家,经典案例,国际公共艺术家,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