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近几年工程设计中运用的节能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以便能够更进行广泛地推广应用,使更多的设计师和工程项目受益。本书以基本的理论原理和实际的工程设计而不是抽象的条文规范进行阐述,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本书以空心楼盖设计为背景,主要包括楼盖体系的概述、空心楼盖的材料、结构设计方法、结构设计实例和地下室楼盖选型等方面的内容。本书可作为大中专院校结构专业师生学习指导用书以及从事结构设计从业专业技术人员参考用书。
建筑师和设计师的责任在于创造一个建筑环境,以便能够在提高某些价值的同时削弱其他价值。鉴于这一点,本书审视了人们用来思考建筑环境伦理学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与幸福感之间的联系。 本书融合了建筑理论家和哲学家的思想,它更关注的问题是,坚持以开放的态度来看待建筑环境、设计实践,以及存在于建筑和城市空间当中的多种人类主体(居民、个人和社区)之间的多重关系,而不是以的方式来理解伦理学的两个组成部分,即“好”的理论和“对”的理论。 本书为我们研究伦理学和建筑环境拓宽了思路,对某些理论的狭隘性提出了质疑,如此一来,人们更加希望建筑学和伦理学研究能够对以下方面起到推动作用:丰富行动主义的形式,促进人们努力改善生活条件,以诚实的态度和有意义的方式来纪念历史事件和实现城区改造。 曾有人就
李浈编著的《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第2版)》是关于中国传统建筑最主要的工具——木作工具及其相关建筑技术的史的研究。从木料加工工序,即伐木、制材、平木、节点及细部制作等几个方面,利用考古发掘材料和古代文献资料,从古代冶金技术发展、语言文字及数理认识进步等多种角度和渠道,对我国传统(即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后期)木作加工工具的发展及其配套使用情况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与研究。重点对制材、平木工具,特别是框锯、平推刨的发明及发展进行了考证,并对木工的革命性工具的普及和建筑技术乃至建筑艺术等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的探讨。本书还对古代与木工相关的部分施工及校正工具诸如规、矩、准、绳等进行了整理、研究。以研究结果为依据,对古代建筑工具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 本书适合建筑学专业师生、考古与文
《工程做法则例》是由清政府颁布的关于清代官式建筑通行的标准设计规范,原书封面书名为《工程做法则例》,而中缝书名为《工程做法》,由于是由清朝工部颁布,所以也称《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全书共七十四卷,刊行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是继宋代《营造法式》之后官方颁布的又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建筑工程专业图书。 《工程做法则例》和宋代李诫《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由官方颁布的关于建筑标准的的两部古籍,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建筑学家梁思成将此两部建筑典籍称为“中国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 本书以《工程做法则例》为基础,以“原著+难点注解+原典图说”的形式,书中配上原著提及的相关建筑实景图和建筑结构示意图片,图文并茂,将学术性和欣赏性融为一体,大大提升了原著的阅读价值。本书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特
2007年秋,应国家画院之邀,当代书坛大家沈鹏先生在国家画院设立了书法工作室,相继开办书法精英班和书法课题班,将当代书坛一批颇有成就与影响的中青年书法家收于门下。沈老以其长者的胸怀、风范,以一颗拳拳之心,传道解惑,阐幽明微,后学,为当代高端书法人才的培养,探索了一个全新的模式。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青年书法精英们汇聚在沈鹏先生的旗帜下,藏风聚气,研求艺术。杜建民正是我们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的成员。
本书分为9章:章分析EPC总承包模式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EPC项目的不同融资方式,并总结EPC合同中双方的义务及风险分配情况;第2章从EPC项目组织管理角度出发,探究项目组织结构、项目经理、联营体管理等方面的风险实践;第3章围绕分包风险管理,重点分析三种分包类型的主要风险,并结合工程实践提出建议性的风险应对措施;第4章立足于EPC项目投标报价阶段,分析EPC项目投标报价的特点和潜在风险;第5章至第7章则对EPC项目的分别分析项目设计、采购和施工阶段的风险及应对措施;第8章聚焦保险管理,解析保险的设计、投保责任分配、保险投保和维护等核心问题;第9章则是围绕风险量化,汲取国际上风险量化的先进思想和前沿实践,以炼化工程项目作为案例,分析国际工程EPC项目风险量化的实践。
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在社会广泛关注与监督下,近年来我国的生活垃圾焚烧技术、两级减排、工程管理和文明生产的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也应看到美好的工程观念不等于奇形怪状的建筑、脱离实际的数字,而是要符合工程的理论基础、文化内涵与历史传承,需要有一个科学共识与工程探索的平台。为此,本书针对垃圾焚烧锅炉系统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探讨,尝试在相关国家法律框架内,以保护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为约束条件,搭建一个既要反映与一般锅炉共有的工程基础,又要揭示垃圾焚烧锅炉特有的工程技术的基础性平台。在这个以温度等级、能源效率、安全可靠等工程理论为支撑的基础平台上,发挥各方面的智慧,共同促进我国垃圾焚烧行业的常态化安全、可靠、环保运行,按国家发展战略,实现节能、减排、能效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