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医案》全书共8卷,乃丁氏毕生临床经验之总结,颇能反映丁氏的医学理念和治疗特点。其中,卷1~6为内科杂病、时病医案,卷7为妇科医案,卷8为外科医案,分列伤寒、霍乱、调经、脑疽等60多种病证,收载病案400余例,方案600余则。其中,颇多险症重病。《丁甘仁医案》不仅记述详尽,而且夹叙夹议,经常一边录案,一边援引经旨以阐明治疗机理,颇有利于后学。此外,丁氏的许多宝贵经验亦蕴藏于医案当中。比如,治疗疟疾经常要用到柴胡、草果、青蒿这三味药物,但是,何时用柴胡,何时用草果,何时用青蒿?仔细阅读和分析,就会发现,一般情况下,少阳枢机不利多选用柴胡,中焦湿邪偏胜多选用草果,湿郁热蒸神倦多选用青蒿。再比如,丁氏治疗不寐证时,经常使用化痰开胃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堆砌养心安神的药物。原来,不寐多责之心肾不交
本书采用了大量的高质量图片和典型病例,并参考了外大量相关著作和文献,结合多年来辽宁省人民医院消化内、外科合作的诊治经验,尽可能将有关消化器官血管介入诊断治疗的相关知识,全面、形象、真实地呈献给广大医务工作者,以便对消化器官血管介入诊治这一较新的领域有一个全面认识。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是清末民初医家何廉臣的代表著作。何廉臣(1861~1929),名炳元,浙江绍兴人。出身于世医家庭,祖父何秀山为绍派伤寒名家,何氏从小耳濡目染,打下了良好的医学基础。后经两次乡试失利,最终弃儒而专志于医。1908年6月,何氏与绍兴医界同仁一起组建绍兴医药研究社,创办《绍兴医药学报》。该刊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中医药期刊,何氏任副总编。1923年春,《绍兴医药学报》出版至第141期,同仁裘吉生迁寓杭州,改组创办《三三医报》。1924年,由何廉臣另办《绍兴医药月报》。为保存民国时期诸多名医的宝贵经验,该年,何氏在《绍兴医药月报》上刊登启事,征集全国名医经验医案,编纂《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本版在第二版(修订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六章十五节。在第六、七两章增加了新疗法及7种脊椎关节阻滞术。从0至30章对各部位的痛证(症)修正了概念,增添了新理论。并在第31、32两章详细讨论了有关心理障碍的诊治,以使同道对来疼痛科就诊的抑郁症提高诊断符合率。在最后第38章,专门对疼痛科医生如何重视和进行科学研究加以阐述,以适应当前疼痛医学的发展和提高疼痛临床诊治水平的需要。 在第6章、5章、7章、33章分别邀请chrisGla(英)、张少臣、DereEastwood(英)、StureBlomberg(瑞典)、横田晃和(日)和刘进等外专家撰写了“冷冻疗法”、“经骶裂孔硬膜囊前间隙溶核术”、“关节突关节阻滞术”、“触发点(Triggerpoint)注射疗法”、“硬膜外阻滞治疗心绞痛”及“全麻辅助快速阿片类脱毒”等内容。 本版继续保持和突出内容前卫、广泛、实用、
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在呼吸及其他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某些疾病的治疗及一些重危病人抢救都起了很重要作用。自1967年临床应用纤支镜以来,大、中医院,甚至在某些较小的医院都进行了广泛应用,积累了不少经验。针对纤支镜的的应用和发展,我们邀请了全国在纤支镜应用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们共同撰写了本书。 本书分为6篇,46章。篇为总论;第二篇卫纤支镜检查的常用技术;第三篇为纤支镜下分类及常见疾病的图谱;第四篇为纤支镜在呼吸领域的常规应用;第五篇为纤支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第六篇为有关纤支镜检查的一些相关问题。本书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实用性强,所编写的内容从临床实际出发,根据编者的临床经验并参考、外其他学者所总结的比较成熟的经验而撰写;二是较全面和系统,重点介绍
本书版出版于20世纪?0年代,以后每4—5年修订一次,35年间累计销售30余万册,成为欧美经典检验医学图书。第8版分3篇19章,重点介绍了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道疾病,肝胆疾病和胰腺疾病,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骨骼肌和关节疾病,血液病,代谢和遗传病,内分泌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感染,自身免疫病和其他疾病,物理和化学试剂引起的疾病,治疗药物监测与疗效,体液检查等实验室检验项目的选择、正常值、影响因素、临床意义、诊断价值和标准等。编者强调了疾病各个阶段中实验室发现的时间序列变化,减少了很少应用的、无关的和过时的实验室检查,只讨论医师可能用到的且对诊断疾病较重要的项目,并归纳了诸多表格便于读者参考使用。本书适合检验科医师和临床各科医师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