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是以突出“中医外治法”为特色的中医药学术。中医外治疗效独特、作用迅速、历史悠久,具有简、便、廉、验之特点:包括按摩、熏洗、敷贴、膏药、脐疗、足疗、耳穴疗法、针灸、物理疗法等百余种方法。与内治法相比,具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对“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其对危重病症,更能显示出其治疗之独特,故有“良丁(高明的医生)不废外治”之说。外治法多达四百余种,概括起来可分两大类:药物外治法、非药物外治法。在治疗范围上一般分内病外治、外病外治两大类,具体到临床外治法又分为内科外治法、外科外治法、妇科外治法、儿科外治法、骨科外治法等。
《抽动症儿童的养育手册》由罗云涛,邓旭主编
本书从临床实用性出发,凸显可操作性,内容包括儿童重症病房的安全管理、医院感染防控、常用重症监护技术、常见急危重症监护与护理、儿童重症监护常用护理技术、常用监护设备管理、常用急救药物应用、儿童急救及院外转运等方面,立足培养儿童重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和风险的预见能力,提升儿童急危重症救治综合能力,最后,希望本书能为临床护士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导和帮助。
细胞信号转导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调控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各种基因的表达,参与并调节细胞众多生物学效应的发生。细胞信号转导的异常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以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各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日新月异,目前针对信号转导通路中起介导和信号传递作用的信号分子为靶标,已经研究并设计出大量以信号分子为靶标的药物,并且还在不断的研发新的药物。本书系统全面阐述了体内众多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转导通路、调控方式,细胞信号转导的生理学意义, 以及这些信号转导途径异常介导和参与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进而阐述了作用于这些细胞信号转导途径药物的相关研究:包括分子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应用方法、疗效评价和不良反应。总结概括了外近年来的细胞信
本系列专著主要从分子水平详细论述临床疾病相关的多种病因、主要发病机制、主要并发症、主要防治这些疾病及其并发症的药物,详细论述疾病中损伤的机理和作用特点,尽可能结合临床实践,科学讲解防治措施,做到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实用性强。具有较大的性、新颖性、系统性和明显的时代特点,可以填补中国医学专著在此领域的空白。
《小儿药证直诀笺正/中医名家经典著作丛书》是近代名医张寿颐(字山雷)依宋代医家钱仲阳的《小儿药证直诀》一书,结合临证经验进行逐一笺正而成,撰于1922年。全书凡三卷,卷上为脉证治法,计八十一症;卷中为临证治疗案例,凡二十三条;卷下为方。张氏对原书之精义详加阐发,持论公允,见解独到;对谬误不当之处,则提出自己见解,同时还指出由于时代不同,临床应用不能拘守古方,执一不化,而应灵活化裁,有所变通。是书曾作为兰溪中医专门学校的儿科教材,故又名《幼科学讲义》。
本书共十八章。上篇为小儿外科疾病护理,包括头部和颈部疾病、胸部疾病、腹部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等内容;下篇为小儿内科疾病护理,包括消化系统疾病的护理、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造血系统疾病的护理、泌尿系统疾病的护理、神经系统疾病的护理、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护理、风湿的护理等内容。
新生儿中的早产儿(born too soon)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每年大约有1500万早产儿出生,世界上出生10个婴儿中约有1个是早产儿,他们很脆弱。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有40%是新生儿,而早产
青少年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在发达国家已受到广泛关注,患者在学校有专业指导师和相应的特殊照顾,而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还是一片空白。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和家长都束手无策,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生活造成了麻烦。本书用40个行动来帮助青少年多动症患者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和工作表来找出自己的优势,并利用这些优势来创建应对策略,以克服患者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本书将教青少年多动症患者学会如何让自己平静下来,如何实现目标,如何改善人际关系,如何自我管理,是多动症患者和家长极有意义的践行性图书。
《口袋医学》是病房医生和许多医学子专业专家合作的尝试。该书目的在于提供了对病房医生经常遇到的医学问题快速及准确的最初处理。预测了在医生与患者接触的数小时后从专家到病房医生都会频繁出现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获得诊断和最初治疗的重要途径。这本周全的手册能提高每一位病房医生及时适当地评估患者的能力,并能促进其思考支持诊断的证据以及治疗处理的可能结果。《口袋医学》将证实它是对医学教育及对我们患者的治疗的一个很有价值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