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研究资料汇编/国医大师李今庸全集》精选整理了国医大师李今庸教授从事中医学研究40余年的部分研究成果,主要分为基础与临床研究类和学科发展建议类两篇。其中,基础与临床研究类论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古代运气学说、六淫学说、“气”的研究等内容;学科发展建议类论述了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对待中医学的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安全、科学看待中西医结合论等内容。 《中医学研究资料汇编/国医大师李今庸全集》对中医学临床研究者、中医学专业在校师生具有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高等医药院校道医学首批试用教材,共分五部。分别从道医概论、道医的神学思想与神治体系、道医产生的历史条件、道医代表人物、道医基本流派等五大方面对道医文化进行了整体研究,系统阐述了道医学体系、技术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较完整地再现了道医学的全貌。因其突破了以往从单一学科研究医学的局限,集道家、道教、哲学、史学、文学、医学、生命学、养生学之智慧,以老子《道德经》的思想,在多方面学术上作出了深入的探索,所以,它是医学院校教师、学院以及在职医学工作者学习道医比较完备的一部教材,也可作为其他院校师生了解祖国道医文化的一部的参考读物。
佛山正骨是国内目前保留完好的创伤正骨流派之一。本书以纪实性的医案,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现了佛山正骨的现代风貌。本书第一、二、三章阐述了佛山正骨十四法的创建和发展历程,中医正骨手法与中医阴阳理论,中医骨伤理论以及与现代医学理论的结合,重点介绍佛山正骨十四法的操作方法和复位原理、小夹板的运用、骨折三期辨证用药和功能疗法,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骨折的原则和特色。第四章为佛山市中医院20世纪90年代运用正骨十四法治疗成千上万骨折患者的经典记录。第五章则收集了278例(其中多发骨折12例)典型医案。除了20例治疗时间较短的病例(脱位17例,骨折3例),另外258个医案都做了一次甚至多次的疗效随访并记录。佛山正骨医案集基本上反映了佛山正骨近代的传承现状,充分体现了佛山创伤正骨和中医闭合治疗骨折的特色和优势。本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 汉 张仲景著 民国 桂林 罗哲初手抄 朱俊 点校 210页 6.875印张 桂林古本《伤寒》,一名《伤寒十二稿》(即《伤寒杂病论》)。前清同治六年,桂林左修之先生受之于医圣张仲景先生四十六世孙张绍祖氏。 得其家传《伤寒》一书,相传共有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至光绪二十年,罗君哲初问业于左公,尽得其传。罗君得此书以后,抱不得其人不传之旨,精录什藏历三十余年,秘不示人。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 汉 张仲景著 民国 桂林罗哲初手抄 朱俊点校 210 6.875 桂林古本《伤寒》,一名《伤寒十二稿》(即《伤寒杂病论》)。前清同治六年,桂林左修之先生受之于医圣张仲景先生四十六世孙张绍祖氏。得其家传《伤寒》一书,相传共有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
《医学衷中参西录:精华本》系分期出版,历史14年,树种有些内容多处重出,如对大气下陷的论述,在 “黄氏解”时谈及,在“升陷汤”中又重出,在“大起栓”中又复述;一些医案长多处引用,有的甚至五出,在此次整编时,我们采用了详彼略的方法,删除了重复,又有些相类问题,出现不同期卷,虽前者重在谈彼,后者重在论此,但亦多重复。有时尚感支离......等等。
《实用中医耳鼻喉科学》是我社策划组织的《实用中医临床医学丛书》之一。本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对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包括中医耳鼻喉科学发展简史、耳鼻喉的结构与功能、耳鼻喉检查法、耳鼻喉与脏腑经络、耳鼻喉病的病因病机、耳鼻喉病的诊断与辨证、耳鼻喉病的治疗、耳鼻喉病的预防与调护等八章。各论分4章对耳、鼻、咽喉、口腔的63种疾病进行了系统阐述。除“鼻咽癌”一病外,全部采用中医病名。每种疾病,分概述、历史源流、临床诊断、病因病机、辨治思路、辨证论治、外治法、针灸按摩、其他疗法、预防调护、名医经验等栏目进行阐述。
《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介绍了胡希恕先生的毕生医学心得。中医名家刘渡舟高度评价胡希恕先生:“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现代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之所以取得公认的临床卓效,源于先生提出的“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学说。先生治病,先辨八纲、六经,后辨方证。先生常说,“这个病人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证”,“这位患者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证”,并且其处方常是原方原剂量。因方证对应,故疗效卓著。胡希恕先生生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作为经方临床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对《伤寒杂病论》执简驭繁、惟求疗效,弟子主要有冯世纶、段治钧、张长恩
《贵州省中药材大品种产业链(部)》围绕太子参、天麻、石斛、金银花、半夏、杜仲、刺梨等我省7个大宗中药材的资源分布、生产种植、产地加工及饮片炮制、精深加工及衍生产品、专利文献和市场需求等内容,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开展了7个大品种中药材全产业链的系统分析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对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推进中药材大品种培育建设和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相关机构的战略决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同时对中医药的研究人员、管理者和企业家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