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日常生活中医疗保健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中药自古以来就承担着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任,其疗效是不容否认的。但是近年来,不少群众盲目迷信中药的滋补作用,认为只要服用中药就会对身体有益。而一些商家为了经济利益,则夸大了各种中药制成品的功效,大力宣传其“百病皆治”。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中药“乱进补”之风越刮越盛。为了澄清群众对中药的错误认识,使大家能够正确地服用中药,本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中药三七,以期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为了使大家能够全面了解认识其功效,正确地使用三七,本书从实用的角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从各个方面对三七进行了介绍。相信本书能够澄清以往一些读者对三七的错误认识,使更多的患者成为三七治病的受益者。
“临床有风险,用药需谨慎”,虽是套用其它行业的用语,对医生来讲,也同样为很好的警示。 另外,多说一句,手册可以做成电子版,但我更偏爱传统的纸质版,因为后者不会“一键即逝”,给人可靠、正规的感觉。
本书是成书于我国明代的一部杰出的药物学著作,也是一部集16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之大成的药典,对我国近代药物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上佳的声誉,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医学集大成者。
前人将单味中药治病的称为“奇方”,因药物单一,每有奇效,故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 本书以作者的临床经验为基础,整理了历史医家的宝贵经验和近年来临床应用单味中药治病的成果,以现代疾病诊断为纲,单味药物疗法为目,介绍了一百二十余种常见病证的诊断标准和五百多种疗效确切地单味药物疗法。全书内容丰富,纲目分明,识病用药,简便有效,可供中医、西医学中医的医务工作者、医学院校师生和中药药理研究人员参考,亦可作为家庭自我治疗用药的参考。
孟河学派是清代著名医学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当时在江南孟河一带,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医家,“清末江南诸医,以伯雄为最著”。费伯雄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所提出的“和法缓治”的学术思想极具特色。研究分析其医学成就,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晚清中医学发展的情况。《食鉴本草》1卷是费伯雄的代表作。本书首论各种食物的功用、主治、宜忌;其次按风、寒、暑、湿、燥、气、血、痰、虚、实10种病因分别论述各种治疗方法所需的若干食品。《食鉴本草释义》对这部中医古籍图书进行解读。
《外科方外奇方》四卷,清·凌奂撰,原名维正,宇晓五,一字晓邬,晚号折肱老人。归安人。 本书凡二十一门,计方三百七十九首。全书以方带病,略于议论与症脉,详于制方与施用,文句朴实,通俗易懂。述方皆外科不传之秘, 切合实用。
本书名“偏方”,是随民间习惯用语,群众把简便而疗效又显著的单方、验方均称之为“偏方”,实际上,中医治病处方,没有偏、正之分,凡能治病者,都是“正方” 本书共介绍偏方二百三。其中,一部分是秘传、祖传方;一部分是师传、友授方;一部分是从民间搜集方;一部分是个人经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