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反应病学:过敏的中医治疗》从中医角度系统论述了反应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全书共计九章,章至第六章系统地介绍了反应病发展的源流、中医“经典”对反应病的贡献、反应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和诊疗治法以及常用中药;第七章从辨证论治、现代研究综述、名老中医诸家学说等方面论述了临床上常见的反应病;第八章采用表格形式记录了反应病的临床疗效真实的医案;第九章从环境、饮食、心理和运动四个方面论述了反应病的预防。
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金元时期医学门户,主要体现于著名的金元家: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有关金元医家的研究很多,但绝大多数是研究其医学学术思想,尤以临床为重,少数研究其生平和著述。而根据金元医家的生平、著述、学术思想,研究其内在的文化渊源,国外迄今未见有成果报道。《金元医家与道家道教》作者打破传统思想,对金元医家与道家道教的内在联系作了研究。
放血疗法又叫刺络疗法、刺血疗法、泻血疗法。 是人类古老的疗法之一,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为人类的医疗健康事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具有疗效好、见效快,能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力等优点。《放血疗法的理论与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放血疗法作了十分详细的阐述,理论部分从阴阳学说、经络学说、五行学说,脏腑辨证等方面论述了放血疗法的理论基础;实践部分则选取了腰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周炎、头疼、足跟疼等七十余种内外科疾病,介绍了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
《材料科学基础》以材料的结构状态为主线,从完整晶体结构出发直至非晶态固体,着重介绍了包括晶体结构、晶体结构的不完整性、固溶体和非晶态固体在内的内容;并对固体材料中质点的运动和迁移以及晶格振动与电子运动做了的阐述。《材料科学基础》着重概念的建立和演绎,并介绍了这些基本概念在具体的材料中的应用范例和普适性,与传统的“材料科学基础”类书籍相比,《材料科学基础》原则上摒弃了原来以单一材料作为专业基础时所建立的一套编排体系,也即在编写时仅以物质结构状态等观点出发来介绍与所有材料相关的科学基础问题,而摒弃了以金属、非金属等单一材料本身来介绍的情况,这更有利于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整个材料的基本科学问题。
《摩擦学原理(第5版)》反映了摩擦学研究进展以及作者和同事们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成果,系统地阐述摩擦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全面反映现代摩擦学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 全书共22章,由润滑理论与润滑设计、摩擦磨损机理与控制、应用摩擦学等三部分组成。除摩擦学传统内容外,还论述了摩擦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而形成的研究领域。本书针对工程实际中各种摩擦学现象,着重阐述在摩擦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特征,进而介绍基本理论和分析计算方法以及实验测试技术,并说明它们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摩擦学原理(第5版)》可作为机械设计与理论专业的研究生教材和高等院校机械工程各类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亦可供从事机械设计和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9版):针灸学》绪论概述了针灸学的概念、范畴和主要内容,阐述了针灸学的发展简史、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归纳了针灸学的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上篇为针灸基础理论,主要论述了经络腧穴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重点介绍了经络的概念、循行路线及规律和腧穴的归经、定位、主治和操作等;中篇为针灸技术,主要论述了针灸技术的作用,重点介绍了以毫针、艾灸为主体的各种针灸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求等;下篇为针灸治疗,主要论述了针灸治疗原则、作用和治病特点、针灸诊治规律、针灸处方等,具体阐述了特定穴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附篇选录了古代针灸歌赋,解释了古代体表部位名称,介绍了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等,供学习时参考。
《古今中药超大剂量应用集萃》是对中药超大剂量应用的研究。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系总论总论部分,主要从概念、古今剂量折算、历史沿革等六个方面系统地探讨有关中药超大剂量应用的一些理论问题。下篇是各论部分,共介绍190种常用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情况,其中对66种中药作重点介绍,还着重介绍其古今与超大剂量应用和研究相关的内容。
本书重在将亚健康学科和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相结合,用于培养亚健康和医用红外产业发展人员。该书内容主要包括红外热成像原理及应用、亚健康与中医辨证和辨体、亚健康状态红外热成像测评及干预、中医偏颇体质证型及红外热图、临床常见疾病红外热图分析。
《惟物论的系统医学》一书分“生命宇宙篇”、“中医原理篇”、“经方用法篇”、“温病篇”、“伤寒论原文读法篇”、“伤寒论方解篇”、“杂症治法篇”、“时方用法篇”八个部分。 《惟物论的系统医学》的作者是彭子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