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三位作者均为美国大学的教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学术造诣很深,获得过多项多次奖项。本书已是第7版,是美国大学普遍使用的教材,其质量水平很高。全书共分25章,其内容安排和理论深度与现有的普通化学教材相近,是70年代以来对我国普通化学影响的外国教材。重视化学基础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并设计了一些如化学中实用的策略、例题、习题、分子结构模型、化合物演示、分子运动三维动画、生活和实际应用中的化学、有趣的阅读材料等,使教学内容与生活和社会密切相关。本书图文并茂,插图精美,实用性强。
本书从配合物的基本概念讲起,依次介绍了配合物的结构、性质与表征、合成方法以及金属有机化学;为了体现配位化学的应用性,第6章介绍了配合物在功能材料、生物医药、湿法冶金中的应用;最后一章介绍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解析,对学生的实验室研究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书可作为化学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亦可供相关科技工作者参考。
本书全面介绍了化学元素周期系的发现与发展,从化学元素概念的产生开始,一步一步揭开化学元素的发现与发展、早期化学元素原子量的测定、元素的分类过程、原子量与元素性质之间的规律探索,以及发现问题、修订,直至最终元素周期表的形成。 书中对于元素及元素周期表发展过程中一些细节性的史学故事,给予了细节性的描述,特别是在书中首次出现了化学元素周期系的发现人门捷列夫和迈尔等人的原始论说译文。这些对于现代读者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本书既是一本科学史话,也是一本科普读物,可供中学、大学的教师、学生以及化学史爱好者阅读。
《中国化学史》为化学通史,历述从远古到20世纪末中国化学发展的历程,鸦片战争以前的为古代化学史,鸦片战争以后的是近现代化学史。中国古代虽然有高度发达的经验化学,但是近代化学则是从欧洲传来的,逐步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中国现代化学,融人世界化学体系之中,并成为它的组成部分。科学思想是从探讨宇宙的本原和秩序开始的。所谓本原是指存在物最初由它生成,或一切存在物由它构成。前一种观点可称为“生成论”,而后一种观点可称为“构成论”。生成论和构成论的不同在于:前者主张变化是产生和消灭或“转化”,而后者则主张变化是不变的要素之结合和分离。这两种观点在古代东方和西方都产生过,但是在东方生成论发展为主流观点,而在西方构成论发展为主流观点。生成论和构成论的差别是造成东西方传统科学差别的总根源。在西方,到17
本书力图做到将化学的各二级学科实验交叉、融合、避免重复,同时为了方便授课,充分考虑了各模块的相对独立性。本书从化学实验基本知识讲起,依次介绍了无机化学实验、化学分析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化学教学论实验、化学工程基础实验、材料化学实验。在实验项目的选择上,注重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本书可作为化学、应用化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教材,亦可供相关师生参考。
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元素、化合物和材料等物质的组成、制备、性质、结构、应用和互相转化规律的科学。化学和物理学、数学等一起,共同构成当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它广泛而深刻地渗透到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军事防卫、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当前深受关注的信息、材料、能源、海洋、空间和生命等科高科技领域,无一不是与化学息息相关的。化学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都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是它的另一显著特点。化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实践。随着火的利用,制陶、冶炼、酿造、制药等的兴起,化学得以产生和发展。化学在改善人类的物质文明、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人类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现代化学的成就集中地表现为已和分离出二千多万种化合物,并以每天平均和分离出七千多种新化合物的速
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元素、化合物和材料等物质的组成、制备、性质、结构、应用和互相转化规律的科学。化学和物理学、数学等一起,共同构成当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它广泛而深刻地渗透到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军事防卫、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当前深受关注的信息、材料、能源、海洋、空间和生命等科高科技领域,无一不是与化学息息相关的。化学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都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是它的另一显著特点。 化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实践。随着火的利用,制陶、冶炼、酿造、制药等的兴起,化学得以产生和发展。化学在改善人类的物质文明、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人类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现代化学的成就集中地表现为已合成和分离出二千多万种化合物,并以每天平均合成和分离出七千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