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特色是强调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观点。全书共分为8章。章绪论中介绍地球系统科学背景、科学意义和研究现状;第2章介绍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研究思路、基本概念、研究步骤等;第3章至第5章详细阐述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分支、技术方法;第6章介绍地球系统科学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应用;第7章对地球系统科学数字表达——数字地球进行了概括介绍;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第8章重点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教材充分体现了地球系统科学大跨度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突出了地球系统科学对于认识地球和管理地球的重要作用,使读者对地球系统科学有完整系统的认识,有利于基础知识框架的建立。 本教材可作为地质学、地理学、大气、海洋、国土资源等地球科学分支,以及信息科学技术、行星科
《测量学(第2版)》共分十三章。章至第四章为土木工程测量的基本知识、测量的基本工作和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第五章介绍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第六章为小区域控制测量;第七章、第八章为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第九章至第十三章为土木工程施工测量,包括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建筑施工测量、线路勘测、道路曲线测设方法、线路(管道、道路、桥梁、隧道)施工测量。 《测量学(第2版)》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各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土木工程类各专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材,并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第2版)》系统阐述了变形监测及其数据处理与分析建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注重理论的实际应用,反映了变形监测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7章,内容包括:变形监测的基本内容及现代发展;数理统计的有关理论;变形监测技术;变形监测资料的预处理;变形监测网的参考系和参考点的稳定性分析;变形分析与建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变形的确定性模型和混合模型等。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第2版)》可作为高等学校测绘工程专业的本科教材,并可供相关专业的科研、教学与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地图制图基础知识。全书共包括八章:章地图,介绍地图特征、分类和功能;第二章地图学,描述地图学形成发展、体系结构和研究内容;第三章地图制图数学基础,包括空间参考系、地图比例尺、地图定向与导航、地图投影知识;第四章地图符号,包括地图类型和功能、地图视觉变量、地图符号设计原则方法地图;第五章地图表示法,包括点、线、面、体要素表示法以及地理信息动态表示法;第六章地图综合,包括地图数据分类分级模型方法、地理数据和视觉效果综合以及人机协同综合方法原理;第七章地图编辑与出版一体化,包括地图编辑设计过程、地图制图工艺流程和地图制图出版一体化技术;第八章地图分析与可视化方法,包括地图目视分析法和地图分析的数学方法。
祁向前主编的《地图学原理》主要介绍关于现代地图及地图学的基本理论、技术,从地图和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入手,系统地介绍了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的数学基础、地图符号、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的特点及其表示方法、制图综合理论、地图的应用等内容,几乎包括了现代地图学的内容。本书注重原理的讲述,同时兼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便于启发式教学和自学。《地图学原理》可作为高等院校地理、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地质、资源勘查工程、土地资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城市规划、建筑、水利、农林、环保、交通、旅游、、生态学、园林等方面工作的生产、科研、教学人员参考和自学。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新编地图学教程(第2版)》是地理类专业的基础课教材。本次修订,调整了各章节的层次,系统阐述了现代地图学理论、地图学基本知识和地图学新技术的发展。全书贯穿了地图一数字地图的学科体系,使传统地图知识与高技术制图紧密结合,内容满足地理类专业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