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南部致密油地球物理技术研究及应用》以烃源岩研究和致密油储层相关实验为前提,以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致密油为主线,阐述致密油的测井评价技术和地震技术;在测井上针对致密油储层“七性关系”评价,通过精选参数,建立测井解释方程和模型,利用有限的测井资料较大限度地寻找潜力层;在地震上采用地震预测的精细处理技术和地震综合解释技术,寻找“甜点”,预测产能;全面细致地总结松辽盆地南部致密油勘探开发技术。
《沉积盆地地热学》从盆地热传递出发,系统介绍了盆地内岩石热物理性质和沉积盆地地温测量与大地热流研究方法,以及沉积盆地热体制和热史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介绍了我国主要盆地的构造-热演化史及地热与油气资源的关系;同时,针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介绍了沉积盆地地热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沉积盆地地热学》内容丰富、概念清楚、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反映了沉积盆地地热学的近期新进展。《沉积盆地地热学》可作为高等院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以及其他地质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地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地热资源研究和开发利用的生产及科研人员参考。
《中国大地构造学》以地质构造演化历史为主要线索,以构造事件为单位,系统地、定量化地阐述了中国大地构造的主要宏观特征,尽力把构造变形、变位的机制分析与历史分析紧密结合起来,把构造活动的稳定时期与活跃时期的演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大力加强了中生代一新生代大地构造的探讨,编制了一系列的各地质时代的大地构造图,尽量客观地反映了近30年来、外学者对于板块构造和中国大地构造学所做的贡献,系统介绍了具有特色的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探讨了一些重要的大地构造学理论问题,如碰撞带和各类板内变形的特征与形成机制,中国东部大陆地壳与岩石圈厚度变化的机制,地温梯度的变化与地幔羽的存在问题,构造作用对我、外生矿床与油气田形成的影响及找矿前景,最后对于全球板块构造动力学机制提出了假说。 书后附有大量的构造变
《化石:全世界500多种化石的彩色图鉴》中收录世界上500多种化石,配有1500余幅彩色照片,内容、编排系统,使读者能轻松掌握鉴别化石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化石:全世界500多种化石的彩色图鉴》对收录的每一种化石均有详细的论述,色彩绚丽的照片将每种化石表现得栩栩如生,使其主要特点和显著特征跃然纸上。 《化石:全世界500多种化石的彩色图鉴》向化石爱好者介绍了化石的概念、分类、收集化石的方式,并对如何鉴定化石提供了实用的建议。书后附有简明扼要的名词解释。
本书介绍了地震反射的基本原理(第2章),确定了诸如相位、极性和井震匹配(第3、4章)等支撑地震解释的一些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之上,研究了界面两侧不同岩石特性对比关系是如何引起地震反射率的变化(第5章);地震资料的品质非常重要,严重地制约了地震解释的可信性,在第6章中,从解释员的视角描述了这个问题;在第7章中,列举了许多运用振幅随偏移距变化(AVO)技术进行不同地质情况的岩性和流体解释的例子;在第8章中,阐述了进行地震模拟的岩石物理关键要素,同时在第9章介绍了地震反演的一些概念。0章概述了地震振幅的一些重要应用,比如利用地震数据进行油藏描述,利用地震振幅信息进行远景评价和储量估算。
《流域产汇流模型及水文模型》以流域水文循环、产汇流模拟计算为理论基础,详细地介绍了我国水文预报实践中常用的概念性流域水文模型、半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和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其中概念性流域水文模型以应用广泛的新安江模型为代表,以及它的一些有特色的改进模型,如蓄满-超渗兼容模型、垂向混合模型、ARNO模型和VIC模型等,并从理论和应用上进行了分析比较;半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以TOPMODEL模型为代表,并建立了适用于黄河流域的半分布式月水量平衡模型,进行了应用研究。最后详细介绍了TOPAKI、MAKESHE、IHDM和ARC/EGMO等4个具有代表性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 《流域产汇流模型及水文模型》可供水文水资源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在流域系统的理论框架中,以黄河、长江的丰富资料为基础,按照侵蚀带、泥沙输移带、泥沙沉积带与河口三角洲沉积的顺序,系统地阐述了人类活动对中国江河流域地貌系统的影响。同时还论述了一些既有学科理论意义又与河流资源的开发利用、河流环境的保护与河流灾害的治理密切相关的专门命题,如水库的影响、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河流环境变化、河流灾害、河道萎缩与调整、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陆海相互作用、全球气候变化对河流的影响等,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本书可供地貌、自然地理、地质、生态、水利和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专业的科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高校师生参考。
2013年是中国碳市场元年,以“五市二省”为试点的中国碳市场迅速地搭建起来。2014年近1700家控排企业完成了次履约,企业碳资产形成并开始流通,碳金融创新产品也开始出现。在此背景下,梳理碳资产及碳资产管理相关内容,对于企业具有重要现实性和必要性。基于碳交易的近十年经验,编者以碳资产、碳金融及碳资产管理为主线,详细阐述了碳资产管理的理论及模式,是行业内部系统阐述企业碳资产管理的科普书、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