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中规定的14类气象灾害47个预警信号的图标、标准和防御避险常识,重点以图说话,语言通俗易懂,教会人们在面对气象灾害时应如何应急避险。
本书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运用气象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详细地介绍了农业气象、林业气象、气象能源、污染气象、医疗气象、建筑气象及交通、通讯与气象等。本书侧重于方法的说明和知识的实际运用,在每章后附有习题与思考题。本书内容全面,安排合理,逐步深入,叙述上准确清楚、深入浅出、简明易懂、便于自学。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气象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气象、农业、林业、海洋、航空、环境等部门的科研人员和业务人员的参考用书。
“北京的一只蝴蝶翅膀一拍,纽约的天气就会变化。”本书从“蝴蝶效应”这个高度出发,论述了天气预报、热对流和暴雨、大气环流的基本型式、气候变化、雪花形成、大气湍流等气象学上最基本的物理问题。也从而说明了从牛顿力学开始的物理学正在香烟就像气象学这类复杂问题的非线性物理学发展。
本书是风云三号卫星应用技术的全面总结,其内容包括我国极轨气象卫星发展简史,风云三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概况、星载遥感仪器探测原理和性能指标、地理定位和辐射定标方法、产品生成原理和应用示例、数据文件命名规则、结构和详细内容等。本书可供从事大气科学、海洋学、环境科学、地理学以及农业、林业和水利科学方面的科研、业务和应用开发人员使用,又可供大学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10年1月20日国务院第9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由温家宝总理签署第570号国务院令发布,并于2010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是继《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之后,国务院出台的第二部气象行政法规。它的颁布实施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是科学防灾、依法防灾的具体体现,标志着我国自然灾害防御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法律依据更加充分,法律保障更加有力。 《条例》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相关规定,在总结多年来气象灾害防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有关内容进行了深化和细化,从而作出的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法律规定。在《条例》制定过程中,国务院法制办先后三次征求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31个省级人民政府的意见,召开专家论证会,赴浙江、江西等
《中国气候观测系统》阐述了中国气候观测系统的国家需求与气候观测系统建设的外现状,提出了气候观测系统科学目标与建设构架,从气候系统总体设计的角度描述了气候观测系统总体布局、关键技术与建设重点,并阐述了中国气候观测系6个气候系统关键观测区建设的科学依据、技术途径及其站网布局。并构思了卫星气候观测系统以及系统数据处理与产品应用、共享平台,介绍了各部门相关发展规划,并从实施方案角度简述了阶段目标和应用机制。 《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可供气象、水利、农业、环保、林业、海洋等领域的科研院所、各部委业务管理部门专家和技术人员参考和应用。
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全球气候的变化已经向人类发出了警报,工业的飞速发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否必须以环境作为代价,气候危机,应该掩盖事实真相还是要寻求对策?《炎热的地球》以大量惊人的事实告诉了我们答案:气候异常引发的自然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将会给人类的政治和经济生活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导致政治动乱,社会冲突,甚至爆发战争。作者还进一步指出,人类面对气候危机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国产化过程。作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隐藏在环境危机之后的种种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