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划》是本全面论述中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划的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是山洪灾害理论研究和防治措施设计等方面的较好参考书。山洪灾害防治区划的有关理论和技术方法解决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中出现的相关技术难题,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防治规划工作提供了指导。中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划方案的提出为因地制宜制定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工作也证明了中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划重要的实践意义。中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划也将为今后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
本书系统分析了目前外地质体三维模拟技术和应用软件开发的现状,由此提出了不同领域地质体三维建模的数据需求、技术流程和主要建模软件的数据接口;详细阐述了Micromine、Surpac、Mapgis、3D-Grid等三维地质体模拟软件在矿山、地下水、城市地质等领域的应用实践和示范工作,以及提交的相应三维模型成果;并对今后如何展开相关工作提出了建议。 本书可作为开展三维地质建模工作的指导用书,同时亦可作为地质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参考书。
白云鄂博矿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经109。57',北纬41·46',是一富含铌、铁、稀土等多种有用组分的大型—超大型矿床。稀土储量居世界已发现稀土矿床首位。其形成年龄和成因受到中、外地质学家关注。但是,由于成矿地质作用复杂,矿床形成年龄和成因至今仍是争论激烈的问题。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对白云鄂博矿床年龄和成因研究结果的总结。共分十章,系统介绍了矿床矿石,矿石矿物,赋矿白云岩,矿床上覆板岩,矿区地层岩石和侵入地层碳酸岩脉,辉长岩和花岗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讨论了矿床的讨论了矿床的形成年龄,成矿物质源区特征,矿床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矿床可能源于地幔深部地幔柱碱性-碳酸岩岩浆,经分异结晶,热液交代作用产物,形成于中、新元古代大陆边缘裂谷海盆环境。矿床属碱
沉积盆地分析是在20世纪板块构造学说创立后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对沉积盆地不仅强调要将其视作一个整体,通过多学科和手段进行动态的,综合的分析,也强调对沉积盆地形成时的大地构造,古气候,海平面等背景分析。通过对沉积盆地的特征分析来反演盆地演化历史,同时强调从盆地角度出发联系全球系统包括海洋,古地理及气候等的变化。《沉积盆地分析原理与方法》分3篇共18章,由浅入深地从介绍沉积盆地的基础,包括沉积盆地的基本要领和发展历史,沉积盆地的分类,形成机制以及分析流程;到盆地分析的主要方法,包括对盆地的充填物及物源区,盆地的沉降史及以古环境和构造作用的分析;最后是沉积盆地分析各论,包括各主要沉积盆地类型的分析实例介绍。 《沉积盆地分析原理与方法》是结合国外盆地分析论著及国相关领域
本书以松辽盆地3000多口探井的钻探结果为基础,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和大量的地质、地球化学分析资料为依据,在对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沉积过程、油气生成及成藏过程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含油气系统方法、沉积坡折带控砂技术、储层包裹体测年技术、油气成藏运移示踪技术等,提出了反转构造油藏的“泵吸”成藏机理、大型三角洲沉积和大面积河道沉积砂体分布控制油藏类型的“三个成藏带”认识、向斜区低-特低渗透砂岩储层中“深盆油藏”的形成机理,这些认识不但丰富了我国陆相石油地质学理论,而且对我国其他陆相盆地石油勘探,尤其是岩性油藏勘探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适合石油地质勘探专业的科研、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读。
本书在回顾层序地层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叙述了层序地层学的分析方法,介绍了岸线迁移和层序界面,主要研究了体系域及其特征,论述了层序地层学模式,并讨论了地层界面的时间属性问题。 本书可供从事地质、地球物理勘探的科技工作者及油藏工程师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