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新生界底界面、沉积基底面(中生代沉积地层底界面)、结晶基底面(变质岩层顶面)、莫霍面的形态、埋深及新生界、中生代沉积地层、古生代(中、古生代)地层厚度所需的一系列新方法技术,以及针对在海区前新生代地层中寻找油气资源这一目标而研发的重、磁、地震联合反演与数据处理系统,并展示了其在东海和渤海示范区的应用实践。
本书共分6章,从海洋技术的定义、分类和发展趋势等讲起,重点介绍海洋技术涉及的声光电等基础知识、海洋传感器技术以及海洋探测技术、海洋采样技术、支撑海洋观测作业的重要载体——潜水器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海洋观测技术及其应用,包括遥感技术和海底观测网络技术等。
《海洋文化的信仰渊源探究》试图从原始水崇拜和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角度说起,分析海洋环境是如何影响了海洋信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分析了海洋信仰文化是如何在原始水崇拜的基础上继承、吸收、充实、扩展了原有的水神信仰,并新造了许多的海洋神灵和仪式,从而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
《海洋保护区:概念与应用》是关于介绍目前海洋自然保护问题的专著,书中具体围绕以下方面展开:海洋生态系统与海洋环境管理、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比较、海洋环境危机、海洋生境丧失、海洋保护区理论与发展、海洋保护区理论模型发展等。
《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分为4篇。篇介绍HY—2A卫星遥感基础理论,包括雷达高度计、微波散射计和微波辐射计的观测原理;第2篇介绍HY—2A卫星工程,包括卫星系统组成、工作原理、运行轨道和系统指标以及地面系统组成、主要任务、功能和技术指标;第3篇为HY—2A卫星的工程实施,包括卫星系统、地面系统和精密定轨系统的实施方案;第4篇介绍HY—2A卫星数据的具体应用。《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是海洋卫星地面系统设计师队伍和管理人员的图书。也可作为从事航天工作和海洋研究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大学遥感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参考。
《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分为4篇。篇介绍HY—2A卫星遥感基础理论,包括雷达高度计、微波散射计和微波辐射计的观测原理;第2篇介绍HY—2A卫星工程,包括卫星系统组成、工作原理、运行轨道和系统指标以及地面系统组成、主要任务、功能和技术指标;第3篇为HY—2A卫星的工程实施,包括卫星系统、地面系统和精密定轨系统的实施方案;第4篇介绍HY—2A卫星数据的具体应用。《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是海洋卫星地面系统设计师队伍和管理人员的图书。也可作为从事航天工作和海洋研究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大学遥感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参考。
我国是人均水资源占有率低于世界水平的国家之一,淡水资源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们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瓶颈问题。而我国的海水与苦咸水资源比较丰富,淡化并利用海水与苦咸水是解决我国淡水资源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书由我国水处理技术首席专家高从堦院士领衔编写。在介绍世界水资源概况与海水、苦咸水淡化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各种现代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包括热法(如蒸馏法、冷冻法),膜法(如反渗透膜和纳滤膜、电渗析),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和其他方法(电容吸附、气体水合物、嵌镶离子交换膜压渗析、溶剂萃取)等的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并介绍了各种水质标准和水质检测方法。本手册以介绍各种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为主,注重实用,从大型海水淡化厂到船用、家用淡化设施,从海岛、陆地的海水淡化技术应用到救生用淡
中国海洋实力的上升正在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可能最终重建引领21世纪进程的全球力量平衡。许多书籍已经述及中国海洋快速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但是,日益强大的中国如何融入全球海上伙伴关系的论题还没有得到充分研究。《海洋战略与海洋强国论丛:中国、美国与21世纪海权》深入研究有关当代海上安全的各个重大领域。作者认为,尽管最近中美军事关系动荡,但中美之间巨大的共同利益应当能够使两国进行广泛的海上安全合作。为了使专业人员有效地构建合作关系,中美之间必须创造充足的政治空间和制度空间。
本书在回顾大尺度海陆差异和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强迫对亚洲季风系统影响基础上,利用资料,通过理论究,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对东亚季风区海—陆热力差异的特征及其对季风环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阐述了东西方向欧亚大陆、北美大陆、大西洋和太平洋大陆尺度的加热特征对夏季环流和气候的影响,南北方向亚洲大陆和北印度洋的热力对比对季风爆发的作用,并重点研究了青藏高原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共同作用影响东亚季风气候和年际变化的规律及相关的物理机制,还借用数值试验揭示了不同的海—陆分布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本书可供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及气象业务工作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