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与成矿”第四课题“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2001CB409804)和第八课题“中新生代盆山流体系统与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规律研究”(2001CB409808)的部分研究成果集合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共分上下两篇。 本书上篇重点论述了古生代晚期中亚造山带破坏过程及其区域动力学意义;阐述了中生代时期的盆地特征和盆山关系;研究了新生代陆内造山带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总结了天山及其邻区新生代构造对古构造继承与改造的基本规律;探讨了中国生代构造的成矿意义。 本书下篇简要介绍了砂岩型铀矿的分类及其特征;提出了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物成矿模式,分析了准噶尔盆地、伊犁盆地新生代构造运动及其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控制作用;进一步细分了伊梨盆地侏罗系的沉积体系,总结了
本书全面阐述了龙门山构造带区域地质构造、构造地貌、新构造运动、活动断裂及其发展与演化;总结分析了5.12汶川大地震的主要特点;首次提出了“同震断裂”与“非构造地表破裂”,“地震灾害”、“地震地质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区分与判别标志;重点叙述了地表同震断裂变形特征、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展布特征和变形构造样式,以及同震断裂对地震灾害程度的控制和影响。此外,对研究区进行了强震潜在危险性区划与预测,为限度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提出了建议意见。 本书可供从事构造地质、地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灾区重建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防震减灾科学普及教育参考。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草地与荒漠生态系统卷:新疆阜康站(2002-2006)》以针对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站、草地与荒漠生态系统研究站的历史数据整理指南为依据,对阜康站的历史监测数据进行整理、收集,对所获得的大量野外实测数据进行统计汇编、精简编撰和审查整合后形成《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草地与荒漠生态系统卷:新疆阜康站(2002-2006)》。阜康站的长期监测数据包括绿洲农田和荒漠两大部分,《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草地与荒漠生态系统卷:新疆阜康站(2002-2006)》内容涵盖阜康站主要数据资源目录、观测场地和样地信息、以及所承担CERN监测任务的数据(水分、土壤、气象、生物)。
随着我国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高潮的兴起,地理、地质、交通水利和测绘等部门都需要进行地貌调查工作,我们受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委托,在学习和吸收国外地貌科学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编写了本书。本书内容以阐述地貌学基本理论为主,并注意在生产实践方面的应用,力求适合高等院校地貌学课程教学之用,也可供有关科研、生产单位工作者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