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翔实的史料和详尽的数据为基础展示了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年间上海棉纺业的兴衰史。书中提出了众多值得重新思考的问题,如民营企业的繁荣、国营企业的性质、美援棉花的作用、中国棉业的复兴以及企业和国家之间错宗复杂的关系等。王菊,1951年10月生,江苏常州人。1983年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987年赴法国留学,1997年获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历史学博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王安博士后奖学金,赴哈佛做博士后研究一年,访问学者两年。现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工作。主要研究为民国经济史,着重于对中国资产阶级的研究。主要学术著作有《上海近代民族卷烟工业》(合著),另有Fromcooperationtoconfrontation:shanghai'stextileindustrialistsandtheGuomindanggorverm
本书共十四章,主要论述了化纤仿毛的技术原理与生产实践,包括化纤仿毛技术的结构基础,多异多重复合变形化纤长丝成型的理论,皮芯复合涤纶长丝的被覆结构分析,毛涤长短纤加捻包缠复合纱生产技术,化纤仿毛织物织造、染色、整理工艺技术,染整加工常用助剂和染料筛选,原液染色,电晕辐照和有机导电纤维在化纤仿毛中的应用以及化纤仿毛产品品质检测和评价的方法标准等。本书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系统性强,适合于纺织行业生产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使用。
本书根据实际生产所提出的问题,介绍了棉、毛、丝、麻、化纤及其混纺织物、针织物、丝绸、纱线在染整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解决方法。在写法上力求深入浅出,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阐述,并介绍了外21世纪新型纺织纤维、新型染料及染整新技术。本书采用问答形式编写,内容包括:纺织纤维篇、染整前处理篇、染料与配色篇、染色与印花篇、后整理篇、表面活性剂与助剂篇共450题。 本书可供色织、针织、丝绸、印染及助剂等行业有关技术人员及工人阅读,也可供纺织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着力从纺织印染的源头探讨事故发生的原因,结合实践,介绍了洗衣事故的预防措施和救治修复方法。 书中以洗衣技术为主线、以洗衣事故为中心展开叙述。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纺织纤维、皮革裘皮的性能;纺织纤维织物组织和主要织物的特点;洗衣常用的洗涤用品、去渍化料,其中对于主要洗涤用品和去渍化料详细地介绍了成分构成、性能和使用方法,对经常使用的主要化料进行对比分析;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衣物颜色所使用的色料、着色方法、色牢度,以及各种颜色对不同化料的反应和对洗涤方式、洗涤方法的影响;介绍了重点污垢的主要成分、适合的去渍化料、去渍方法、去渍原理;水洗、干洗、熨烫操作方法和须注意的问题;复染技术;系统地介绍了合成树脂在服装中的应用及对洗衣的影响。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洗衣店的经营者、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