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好水和能源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有众多的国际河流,如何解决好国际共享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需要寻求可持续的解决办法。结合国际典型案例,了解国际上相似问题的解决方案,研究国际共享河流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并不断总结提炼,是更好地实现国际共享河流水资源利用“双赢”的有效办法之一。本公报是中国大坝委员会系列译丛之一。相信该书可为同行提供的借鉴,以期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国际动态,从而对我们解决面临的挑战性问题有所裨益。
本书内容主要涉及水资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领域,是作者多年从事的科研、生产项目成果的总结,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际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对开展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具有的指导意义。 本书可供从事水资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领域科研、生产的研究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本书纳入了论著75篇。内容分为四部分,分别为水文水循环与水文计算;水与生态环境;水资源研究以及国外发表论文选。内容涉及水文水资源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实践。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地下水科学战略研究小组”撰写了这本“白皮书”。本书撰写的目的是总结中国地下水科学的研究现状,认识当前国际地下水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结合中国地下水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探讨中国地下水科学所面临的问题。针对中国地下水科学的科研、教育和数据共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本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旨在为从事地下水科学学习和研究的人员提供参考,帮助他们了解外地下水科学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2006年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年,中央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改革开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经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2006年水利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要求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工作全局,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加快水利发展,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同时,切实转变水利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事水利软科学研究的同志要深入实际,更加敏锐地捕捉和把握宏观形势和经济政策走向,不断拓展视野,继续加大研究力度,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努力把水利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推进到新的水平。
原谱收藏在伦敦的大英图书馆里,被认为是现在各种版本的起源。在这里非常有必要了解和评价这些数量众多的改编版,尤其是在独奏部分--据推测是魏丁格尔所校订的。这些改动(大多数都是根据乐器演奏效果做出的处理)是否得到作曲家本人的认可不得而知,例如在第二乐章内的删节。因而,在本版中不采用这些改编。
本书是在海南省海口市水系综合规划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在河流水系环境整治与修复、水资源配置与工程布局、水污染治理、水景观建设、防洪(潮)工程、水务信息化管理及水务管理政策法规建设等方面,提供了一套较完备的水系规划理论技术体系,反映了目前我国水系综合规划的研究成果。本书内容包括水资源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水环境质量状况调查评价、社会经济发展与需水预测、水生态环境建设及需水预测、水资源配置与工程规划、防洪(潮)体系建设与实施方案、水务信息化建设与实施方案、水务管理政策法规体系、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等。本书可供水利(水务)、农业、城建、环境、国土资源、规划设计及相关部门的科技工作者、规划管理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本书对太原市水资源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水生态建设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节约用水规划、水利工程规划、需水预测、水资源合理配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介绍。本书内容全面,数据翔实,对于从事水利规划、设计、管理的人员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参考价值。
本书在总结城市水环境管理中的综合水质评价问题和国内外研究进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综合水质评价方法——水质标识指数法。其特点是既能定性评价、也能定量评价;既不会因个别水质指标较差就否定整体水质,又能对河流整体水质做出合理的评价;既可以用于一条河流不同断面水质的客观比较,又可以用于不同河流水质的评价分析;既可以在同一类别中比较水质的优劣,也可以对劣v类水比较污染的严重程度,并判断水体黑臭与否。这些都是现行水质评价方法的不足之处,与之相比,水质标识指数法更科学合理。 本书适用于水环境管理工作者、环境保护科技人员和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书后附水质标识指数计算程序光盘,以便于读者使用该方法开展综合水质评价。
本书分为综合篇、政策法规篇、统计实务篇、研究分析篇。梳理介绍了水利统计基础理论、工作体系、工作成效、形势等内容、以及规计部门实施的统计报表制度、系统及成果等,分析了与水利统计密切相关的内容及影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