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矿质营养生理及养分管理》以马铃薯高产高效为目标,简要阐述马铃薯产业现状,系统介绍了马铃薯的生长发育规律、水分吸收规律、养分吸收规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多年的研究结果,并结合外众多专家的成果,提出了马铃薯养分管理的策略和技术,可供从事马铃薯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参考,同时也适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参阅。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于油茶栽培、病虫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取得多项成果。 本书在总结以前成果的基础上对油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内容包括:油茶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功能、油茶种质资源和良种选育、栽培生物学基础、苗木培育技术、丰产栽培技术、低产林改造技术、病虫害及其控制、茶籽综合利用和油茶栽培学研究方法等。 本书内容十分丰富,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本书可供从事油茶研究、生产和管理人员之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参考资料。
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通过遗传改良提高作物的养分效率,选育高产与养分高效协同的作物新品种。本书以作物生产中最重要的3个元素——氮、磷、钾为重点,论述了作物高效吸收利用养分的生理基础,作物适应养分胁迫的形态、生理与分子机制,作物养分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生理机制,作物养分高效性状的遗传机制与数量性状位点,作物养分高效的遗传改良与转基因育种等。全书总结了该领域外研究进展,可供从事植物营养学、环境植物学、作物栽培学及作物育种学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为更好地普及甘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促进甘薯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提高甘薯种植效益,本书作者张立明、汪宝卿结合多年的研究工作,对我国甘薯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性总结。《甘薯高产高效栽培十大关键技术》共分11个章节,包括我国甘薯栽培技术研究进展、甘薯脱毒技术、甘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甘薯配方施肥栽培技术、甘薯全程化学调控栽培技术、甘薯农机农艺配套栽培技术、健康种菡快繁技术、甘薯病虫害防控技术、淀粉型甘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鲜食甘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菜用甘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小麦生态栽培》系统总 结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者围绕河南省小麦“高 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的研究目标,形成的从小 麦高产稳产、优质高 产到高产高效等系列研究成果,着重阐述了小麦生长 发育规律与生态环境 有机结合的生态栽培学术观点,以及其促进小麦生产 发展的实践效果,提 出了适用于不同生产目标、不同产量水平和不同生态 条件的栽培技术体 系。本书共10章,主要内容包括小麦栽培发展历程与 小麦生态栽培的概 念,小麦生产的气候生态条件及变异规律,小麦的生 长发育与器官建成规 律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小麦苗情诊断与指标化栽 培、高产栽培、品质 调优栽培、丰产高效栽培、抗逆应变栽培的理论与技 术及生态安全生产技 术等。 《小麦生态栽培》是一部小麦生态栽培理论与实 践有机结合的专著,可供农学类科 技、教育、推广
《大豆生理与遗传改良》涵盖了大豆株型生理、营养生理、碳氮代谢、抗旱生理、超高产品种生理等的遗传改良研究,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介绍大豆生理遗传的著作。在写作过程中,编写人员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进展,在查阅大量外资料的基础上,力求全面展现大豆生理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以供大豆生产、管理工作者和高等农业院校师生及有关科技人员参考。
《瓜类作物的遗传资源及育种》以外瓜类作物研究资料和丰富的瓜类栽培与育种工作的实验数据为基础,科学地、系统地论证了黄瓜、甜瓜、西瓜及南瓜4大栽培瓜类的栽培与育种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对瓜类作物的起源及全球分布、初生及次生起源中心、分类、历史变迁、细胞、染色体、遗传基因、遗传规律及其应用、优异种质资源的利用及育种等内容展开论述。 内容系统全面,科学性强,数据翔实可靠,图文并茂。相信该著作的出版对指导优良的瓜类品种的选育并服务于乡村振兴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对提升国外瓜类作物的科研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书中介绍的油茶种质资源主要由各油茶主要产区省内从事油茶研究的科研院所收集整理提供,其中湖南省部分由王湘南、彭邵锋、杨小胡、王瑞等负责整理,江西省资源由徐林初、龚春和左继林等负责,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由马锦林、张乃燕等负责,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部分品种图片由李江南和赵学民等提供,贵州省资源由袁昌选提供,安徽省资源由冯纪福提供。全书由陈永忠统稿汇总整理,通过广泛征求相关专家和同行的意见而成。
2008年以来,我有幸作为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的五位顾问之一,跟随中青年大豆专家们赴全国各大豆栽培区进行实地考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特别是2010年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48团,参加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王连铮研究员团队育成的大豆品种中黄35产量验收,亲眼目睹、亲自见证了亩产405.89kg产量纪录的诞生。兴奋之余,令我琢磨一个问题,即:如此高额的产量究竟是怎样达到的呢?以往想的较多的是品种自身的产量潜力和与之相应的栽培措施,对生产条件即环境的生态容量却重视不够。现在懂得了,要获得高额的产量,必须注重品种、措施和环境三要素的协调一致,且三要素同等重要,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