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外的活法》是一本讲述别样生活方式的散文集,为作家吉并忍多年采访日本各行业人士的合集,这些人在远离“主流”的地方实践着“非主流”的人生:如搞笑艺人泷泽秀一白天早起前往在东京街头的垃圾站回收垃圾,晚上则在剧场讲段子引得众人发笑;书店经营者宇田智子舍弃日本面积优选的综合书店,在海风潮湿的南方小岛经营着全日本面积最小的旧书店;建筑师冈启辅用16年盖一栋楼,自己动手从混凝土做起,在只鼓励人成为“消费者”的社会当一个“创造者”……他们选择站在“世俗成功”的框架之外,专注于自己的爱好和事业,在主流生活之外的地方活出了格外精彩的样貌。
本书为马来西亚华人女作家贺淑芳首 部小说集,汇集十一篇佳作,被黄锦树称为 马华短篇经典表现出的老练成熟 。又以极为细腻和富于画面感的心理笔法,跨越国境与地理差异,切中我们身而为人的每个人,所共有的那些从未被照亮与承认过,却绝非不重要的痛点与内里感受。 在这些小说中,常有无男相无女相的幽灵,搭乘烟霾中的列车回返。原以为终结了旅程,忽又重新开始。逃离某地,想追寻一个新的自我。但又发现这是永不终止的过程,一直摇晃不停。 仿佛跨越了多重时间之海的旅人,自记忆边境另一端寄返给我们的信函,以既梦幻又本真的语言写就。并试图回答一个问题 如果整座世界都是异乡,我们以何为家?
哪吒:业火红莲 若没有自由,我便去找寻自由!即使一生又一生的轮回,我也决不罢休。新锐作家马御致敬经典,全新演绎千古神话,讲述一段《西游记》《封神榜》中都不曾看到的哪吒传奇。本书画面视角接近影视漫画分镜,充满奇幻意味。《哪吒:业火红莲》将神话传说、古典小说当中,多作为配角存在的哪吒故事剥离重构,以哪吒的视角重新赋予他完整的人物性格与成长经历。专为哪吒原创一条寻找身份认同,追求真正自由的主线,所有剧情与配角人物都依此条主线展开。 时代更迭之间,阐、截、佛、道之间的明争暗斗此起彼伏,层层交织。哪吒在轮回之中淡化的记忆,成长征战当中的困惑,所做的所有决定,背后都有看不见的大手在控制。他的痛苦与孤独,正如现在的我们一样,身体与内心,随时都在因为现实,而和理想中的自由,做着激烈地斗争
《50:伟大的中国短篇小说》收录了39位名家的50篇短篇小说,以发表时间的先后汇为一编。 自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开始,中国现代文学已经走过百年。在浩如烟海的现代文学作品中,我们为读者披沙沥金,挑选出50篇经典的短篇小说。这些篇目有的来自著名高校中文系编选的权威教材和各类权威现代文学丛书,有的来自国内一线文学刊物的历年排行榜作品选,还有一些来自在市场中口碑较好、获得较大影响力的作品。这些作家除了在海内外屡获各类文学奖外,也多有作品被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进入了一代国人的集体记忆,他们的小说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和积淀,称得上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同时,我们在编选时注意兼顾不同读者的偏好口味,除了 中国正典 外,也收入了近年来广受关注的、较为年轻的作家作品,以及表现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的写作,他
“网瘾少年”托马来到父亲的农场度假,在远离尘嚣的自然保护区,鸟类学家带领儿子孵化出一群濒危小白额雁,训练它们跟随超轻型飞机飞行,计划实施为雁群开辟全新迁徙路线的“奥德赛之旅”。阴差阳错之下,十四岁的少年像《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的小男孩一样,独自带着雁群踏上了迁徙之旅,飞越北极圈,在赋予大雁翅膀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翅膀。小说灵感来自法国气象学家克里斯蒂安?穆莱克的真实经历,三十年间他培育了一群又一群野雁,驾驶飞机为它们领航,作者本人也曾参与其中。他在真实故事中融入了亲情、友情、社会分歧等,又让这些分歧随着大雁和孩子的成长,演变成新的希望。
二十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伟大的爱情小说之一”。《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完成的部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史诗,穷尽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马尔斯曾说:“这一部是我好的作品,是我发自内心的创作。”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哥伦比亚,疯狂的爱情如霍乱一般横行。意外死亡的乌尔比诺医生的葬礼上,他的妻子无比悲伤,却迎来了一位出乎意料的客人:她曾经的恋人弗洛伦蒂诺出现并告诉她,半个多世纪后,他还在等她。一切都始于多年前偶然的一瞥,年轻的接线员弗洛伦蒂诺对费尔米娜一见钟情,二人私定终身,却遭到费尔米娜父亲的反对,感受到恋情虚无的费尔米娜离开了他。五十多年后,
遥远的山地世界赋予我们一种珍贵的视角,来审视生活中最为熟稔的领地。大山广袤而繁复,拓展了个人思维,又将它压缩,让人感知思维的广阔,同时又深谙自己的渺小。 深入山地让我们对大自然最简单的往还重新充满惊奇:一片重量仅为百万分之一盎司的雪花轻轻落到摊开的掌中;流水耐着性子,在花岗岩面上刻出沟壑;石头不动声色地在岩屑遍布的溪谷中挪移。伸出手去,感受岩石上的隆脊刻痕,这是冰川行过之处;阵雨过后,听听流水如何令山坡生意盎然;夏末时分,看看阳光遍洒辽阔风光,仿佛无穷无尽的洪流。
《我用中文做了场梦》是意大利青年作家亚历用中文写下自己六年中国漫游的非虚构文学作品。2016年,23岁的毕业生亚历在衰老的意大利看不到出路,决心投奔冉冉升起的电影制作热土——中国。他来到北京电影学院学导演,出演瓜子和手机广告,在主旋律战争片中当46号群演,用蹩脚的普通话录电影播客,给纪录片当翻译,也参与过地下独立电影制作。六年间,亚历从零开始学中文,在豆瓣上写日记,在大城小镇与不同的人对话,在每一次微小的相遇中见证中国的广阔:在北京,和宿管阿姨学习怎么切菜;在广州拍广告,开工前喝早茶,拍完片喝断片;在上海,把客厅当成写作沙龙,创造一个临时的家;在四川农村,把白酒当成暖气,跨越寒冬和方言的隔阂。亚历用冷静又不乏幽默的文字,记录自己在中国的观察和日常,书写近年的个体遭遇和时代变化,也写下
本书为 郑克鲁文集 译作卷 之一,共分两个部分 传奇故事 怪诞故事 ,其中 传奇故事 九篇,有经典《卡门》《塔曼戈》等, 怪诞故事 五篇,有《伊尔的维纳斯铜像》《洛基斯》等,两个部分的故事均具有极强的异国情调和地方色彩,将浪漫主义和神秘因素置于小说中,使得其中的故事令人恋恋不忘、回味无穷。
《辛格自选集》含47篇短篇小说,由艾萨克 巴什维斯 辛格从出版于1957年到1981年间的近150篇作品中精选而出。作品中,有描绘魔鬼、撒旦、阴魂的超自然故事,比如《泰贝利和魔鬼》《那里是有点什么》;还有如实反映现实生活的故事,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描述波兰犹太人的生活,比如《傻瓜吉姆佩尔》《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短暂的礼拜五》,另一类描写旅美犹太人的经历,比如《暮年之爱》《思亲小母牛》《康尼岛的一天》。 由韩颖(36篇)、杨向荣(5篇)、冯亦代(1篇)、戴侃(1篇)、方平(1篇)、李文俊(1篇)、屠珍(1篇)、文美惠(1篇)八位译者翻译,由英美文学专家陆建德撰写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