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旅游是一个国家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入境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增长程度也是衡量该国(地区)旅游产业结构、旅游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推动入境旅游高质量发展、提高入境旅游经济产出绩效,是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之一。本书梳理了过去20多年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入境旅游经济结构演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力机制、经济韧性以及对效率提升的影响等。本书旨在为新形势下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入境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现实指导,亦可作为旅游研究学者的参考读物。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的决策部署,文化和旅游部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促消费活动,以期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创新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从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进程。消费需求分析是消费升级的基础。本报告分上下两篇章,上篇剖析旅游景区消费需求,选取全国AAAAA级景区、国家级博物馆两类代表,下篇聚焦专项旅游消费需求,选取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冰雪旅游、邮轮旅游、研学旅游5类代表。报告依托百度指数所反映的公众关注度,从消费需求排名、消费群体特征、消费需求空间结构等方面系统分析中国居民旅游消费需求。报告基于网络大数据深入分析网络声量、客群画像、空间分布,以明晰居民旅游消费市场的基本特征,为我国旅游业消费升级奠定基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中国式现代
本书系统归纳了河南省旅游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要素类型和关联联系,总结提炼了河南省旅游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典型驱动模式。从反映区域全局城市旅游业发展情况出发,优化了目标城市选择方法,构建了旅游业与城市协调发展水平测度体系,并在长序列、多源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评价了河南省旅游业与城市协调发展水平,追踪分析了旅游业与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与优化路径,采用多元空间分析方法剖析了旅游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空间特征和变动趋势,剖析了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从空间组织、空间模式和发展要素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路径,最后从操作层面提出了政策建议。不仅能够补充旅游城市化和城市旅游发展的理论积累,而且能够为全国其他地区的旅游业与城市协调发展提供借鉴,对我国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由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和红餐网联合推出,两家机构借助自身在行业内十几年的深厚沉淀以及海量专业的数据库,重点研究大数据生态链下的中国餐饮品类与品牌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本书梳理出了2020年中国餐饮品类与品牌的现状,并从中洞察出2021中国餐饮行业的发展趋势。全书总共分为3个章节,主要围绕中国餐饮基本面、中式正餐、饭食、粉面、火锅、茶饮、烧烤、粥品等品类展开剖析,是餐饮从业者及创业人士精准把握餐饮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不二法宝。
本专著是基于作者以下两项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 2023年,黄璜主持完成了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冬奥会背景下北京冰雪体育旅游发展比较研究》(课题编号16GLB028),该课题以北京为典型案例,重点研究了冬奥会背景下北京冬季体育旅游的需求特征和产业供给。 2016年,黄璜主持完成了国家体育总局部级研究项目《产业融合视角下的体育旅游发展机理与综合效应研究》(课题编号2141SS15028),该课题重点研究体育旅游发展的需求动机、行为规律、综合效应和社会支持体系。 体育旅游是指以体育活动和体育文化为吸引物的旅游行为,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后形成的社会现象。虽然体育旅游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但在国内外学术界却是一个较为新兴的研究领域。国内学者针对体育旅游的概念界定、类型划分、发展对策等已有一定研究积累,但关于旅
本书以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论、福柯微观权力中的空间生产学说为理论基础,以广州珠江夜游为个案研究,采取理论演绎、文献计量、内容分析、话语分析、问卷调查、扎根理论等为研究方法,通过Citespace、ROST CM、NetDraw、Nvivo、SPSS、AMOS等软件进行资料分析,探讨都市水上夜游空间生产机制。
本书首先构建了文化旅游产业创新系统演化理论体系,从系统科学视角切人,提出文化与旅游产业二者在融合基础上形成一个由内核系统与调控系统构成的创新系统)其次,在分析创新系统动力机制基础上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集聚量测模型及量测指标体系)最后,以中国31个省(区、市)为样本运用PEF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并从差异度、均衡度和模式选择与分类等方面对量测结果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文化旅游产业创新系统类型、演化路径及聚集模式。
中国有着长达 2.2 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无论是国际还是中国,陆疆都是开展边境旅游的主战场。本书在对外边境旅游发展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边境旅游发展研究的价值,提出研究的总体思路,总结外边境旅游发展的经验借鉴,明确边境旅游的发展战略、定位与目标。同时,以陆疆省份--云南省为实证,开展陆疆边境旅游发展条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广西等的竞合关系、总体布局、项目设计、旅游产品体系、新业态、产业体系、公共设施、市场营销与运营等的研究,进而提出我国边境旅游发展政策保障体系及政策建议、机制体制创新与发展建议。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旅游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旅游在变革中迅速定位、旅游性质从事业到产业、旅游市场发展在开放中成长、产业体系从单一到综合、旅游产品从单纯观光到复合多元 本书对我国波澜壮阔的旅游事业发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本书共计6章,分别为介绍中国旅游的非常规性发展之道、介绍中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历程、阐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等。
本书围绕着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这一核心主题,抽丝剥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地分别阐述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定义、内涵、评价指标、国内外的通行做法,以及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大背景下,如何看待并处理好生态产品的供给、需求、补偿之间的矛盾等,并且以实际案例详细陈述了浙江、江西、青海、北京这四个环境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省份的具体做法。 书中重点讲述了浙江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的 两山 理论的具体做法,以及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变化,以及作为中国政治中心、首善之区的北京在生态环保方面的具体措施。通过列举、分析国内这些试点省份采取的措施,让我们看到了富有各自地方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启示我们需要从国家的高度对各地的实践进行总结,进而从法律法规的高度推进全
国家公园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林在1830年代提出的。在经过一百多年的洗礼浸润之后,国家公园的理念不断更新,内涵日渐丰富。在很多国家,国家公园是支撑当地旅游业的极其重要的旅游地。然而,国家公园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却一直不算融洽,甚至有很多人反对在国家公园开发旅游业。本书以马来西亚的兴楼云冰国立公园以及中国的呼伦贝尔草原为研究调查地,就旅游活动对土壤和植被的退化造成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检讨了维持国家公园可持续性发展的评估模式以及改善策略。本书一共五章内容。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我国大遗址保护领域曰趋成熟的一种遗址保护和利用模式,也是国家公园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旅游是合理引导公众认识、理解、欣赏并保护大遗址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促进了大遗址这一珍贵资源在当代的“传承”与“共享”。在文旅融合的2.0时代,文化旅游被认为能够为公众提供更丰富、更独特的体验和服务。本书基于原真性、场所精神、游憩等理论,重点探讨和阐述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12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如何运用文化旅游策略和保障机制更好地实现大遗址的保护、科研、教育和游憩等,从而达到“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的和谐境界。
游客体验行为是旅游的内核,其外在形式和内在诉求会紧随游客旅游活动不断发生变化。本书以旅游推拉模型作为基本研究框架,以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网络文本分析法、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等为研究手段,以百度指数、微博数据、网络游记等多源数据作为信息通道,对关中汉唐帝陵游客不同阶段的时空行为进行研究。对游客体验过程进行阶段划分,揭示了不同阶段游客体验行为特征;发现了基于不同信息通道的游客不同的体验诉求;构建了基于游客体验的关中汉唐帝陵旅游价值评价体系;基于游客体验提出了关中汉唐帝陵旅游营销策划。本书既适合高校旅游管理、文化遗产管理、文博等专业的学生阅读,也可以为相关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帮助。
自2016年 、 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适时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根据政策与教育发展要求,广西研学旅行相关工作陆续展。本书精选包括 公布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以及广西教育厅及各市 公布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在内的约100家广西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按照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分类介绍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概况、服务内容、课程等基本信息,为中小学校设计、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提供参考。